很多企业加入校招的队伍,只是出于周围企业都在参加校招这么一个毫无意义的理由。可是,校招和社招最大的区别在于,除去春季的补招,它一年就一次。这一年的时间太长,变数太大。即便是年年做校招的企业,也无法准确预测明年会是个什么情况,更何况是初入校招圈的企业。
就这段时间自身的经历来看,今年和去年校招相比,又出现了几个不一样的变化。
首先,海报、横幅、宣传册大幅度减少,很多高校完全禁止纸质类宣传资料的出现。去年满眼可见落地超大展架,可今年也是急剧减少,偶尔看到一两个。
其次,互联网信息推广的力度加大。学校也深度融入互联网,除了传统的招聘就业网,学校的校园官微、就业官微实时更新与推送企业招聘信息,让学生能够更加便捷的获取相关信息。这也是纸质宣传被禁止的原因。
再次,网申通道变得更加简洁。很多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招聘网站的简历投递,转而将简短申请渠道二维码直接贴在了宣传信息上面。学生即便没有简历,扫码填写相关信息,即可获取宣讲和面试邀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企业已经意识到,学生的争抢愈发激烈,从买方市场正在转变成买方市场。如果依旧通过筛选简历再面试的方式,目标群体将会急剧缩小,最终会导致企业招不到足够数量的合适学生。
接着,宣讲完即面试更加普遍。理由其实和上面差不多,因为学生被更多企业給稀释了,企业只有用宣讲完后有面试或笔试,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参加宣讲。在我看来,这多少属于无奈之举。
另外,企业扎堆造成宣讲和面试资源的极度稀缺。企业越来越早的进入校园,导致新生开学季校招就已排满了各大院校。越是火爆的学校甚至衍生出了一种论资排辈的现象,就是学校就业办在审核宣讲申请信息时,会查看企业情况、招生人生等情况,再做综合考虑,将资源有限给他们觉得更有价值的企业,导致一些企业一再申请都无法通过。
最后,电子三方开始试行,两方协议开始普遍。互联网的影响无处不在,有的学校或地区已经开始试行电子三方管理系统。学生签订三方后,再导出盖章即可。另外,三方的约束力也在逐渐降低,很多企业与学生签订两方协议即可。这给学生带来了好处,对企业却并不一定是好事。有些企业会用三方来增加学生违约的风险,如果新的企业并不介意这一点,那么违约的风险将会增大。
以上这些列举,是关于校招的大环境变化,另外,就学生而言,也不一定是企业需要的。同样的应届毕业生,校招给的待遇比社招高了不止一个档次,给到的岗位也不会一样。因为就校招而言,所有企业都明白,招进来的前两年,是需要培养的。而社招,招进来就是需要做事的。
本身来说,这个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自己招的新人自己培养,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但是,在人云亦云的大环境下,学生失去了以前学生的学习心态,企业也失去了寻找“千里马”的心态,更多的被“如果我不录用他,就会被其他企业抢去”这么一种病态的想法所代替。
今年我们校招就碰到了这么一个奇葩学生,让我狠狠地怀疑了一下,我们的校招流程是否有问题。这个学生并不是我们此次校招宣讲学校的学生,而是周围一所高校的,通过了群面和技术面试,还不等我们和他沟通薪资问题,他主动找上了我们,希望和我们当面沟通一些问题。于是我们约到了一家咖啡厅。
原本以为是一个意向度很高的学生,可接下来的对话却让人大失所望。他成功的避开了所有核心问题,问了下面这些问题:
情景再现:
学生:你们公司软件研发团队有多少人?
我们:研发人员在600人以上。
学生:你们才这么点人。
我们:???????(内心os:研发600多,全公司2000号人,这还少?)
学生:像你们这种小公司,给的工资不高啊。
我们:???????(内心os:我们公司小?我干了这么多年我怎么不知道。)
学生:宣讲时你们说你们是自建的办公大楼,我看也不是很大啊。
我们:??????(内心os:有几个企业是自建办公大楼的?我们有好几栋啊。)
学生:你们公司有空调吗?
我们:??????(内心os:同学,你面试不通过,请回吧。)
可是,即便是这样的学生,他却告诉我已经被几家公司录取,自己正在考虑去哪一家。我从来不拒绝招收优秀的毕业生,可是这样的还是算了吧。
所以,校园招聘,你们企业真的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