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书友认为:读书数量越多越好,每年阅读量不超过百本,绝不轻饶自己。于是,每年初时的朋友圈都看到这样的读书计划动态:今年我一定要读108本书,唯有阅读与运动不可辜负。而有些书友却认为,读书在于精,要把所读过的书,每字每句深入脑海,熟记于心,这才是最佳的读书方式,我个人对后者比较认同。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阅读量多,知识面相对广泛,但是,如果没有深度吸收书中之精华,“化纸张内容为已有”,时间一长,看过的知识就如同过往云烟,虚无飘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带给人的作用不言而喻,它能够在一定程度提升个人气质与综合素养,有些实用性较强的书籍能够加深你的专业知识面,为你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有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修改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余秋雨却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不过是一个邮差。”因此,即要读书,更要行万里路,否则,你这辈子也只不过是一个来去匆匆的邮差而已。
我的一位读者给我留言,她自认为已阅览书籍上数百本,收获颇丰。可每到关键时候才发现自己脑袋空空,知识的土地仍然无限贫瘠。她说,看到别人随便读一本书就能记在心里,并运用在工作中信手拈来、易如反掌,而自己学了不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脑子就“浆糊”了。她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有效的阅读,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从这位读者的问题描述中,我认为这是在阅读上追求的是“量化”,忽略根本性的“质化”。过于盲目追求阅读的数量,没有深入去思考内容的实用性,等同于“水过鸭背”“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何做到有效阅读,首先你要弄清楚这几个问题:你为什么要阅读?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选择有效书籍提升自己某专业领域?如何有效“走心”阅读?阅读的方法有哪些?
1、你为什么要阅读?
知识的海洋无限宽广,大到浩瀚大宇宙,小到生活鸡毛蒜皮琐事,可以说,阅读知识量相当之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阅读的目的也不相同。退休老人喜欢阅读一些修身养性、文学类、健康类的书籍,既休闲又能增加知识面,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增加乐趣;研究技术的人员喜欢阅读与自己专业领域专业性较强的书籍,为自己所专研的模块提供帮助。作为HR的你,又因何而阅读呢?
2、如何选择有效书籍?
每个人的时间很宝贵,当HR明白自己阅读目的后,首先为自己选择“刚需”书籍。如果你是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者,那么你的“刚需”书籍必定是与人力资源管理、职场沟通、职场生存技巧、心理学、其他管理书籍有关;如果你从事财会工作,那么你的“刚需”书籍就与财务、金融、财经类有关。当你知识量能满足组你工作的需要,对“刚需”书籍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时,我们一定要更多选择阅读其他类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3、阅读的方法及时间的选择
当你走出校园的那一刻起,当你踏进婚姻生活过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起,能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想要阅读,那么就得自律、有规划见缝插针去阅读。比如坚持每天1小时不间断阅读;每月计划用心阅读哪些书籍,书籍可包括纸质书籍、电子书籍。阅读方法一般有泛读、复读、精读、归纳总结。
4、正确制定阅读步骤
(1)明确阅读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比如HR在人力资源管理6大模块当中,擅长哪个模块?其中哪个模块是自己的“短板”,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书籍进行攻关。
(2)摆正阅读心态。有些朋友为了彰显个人富有文化底蕴,为了让自己的书橱无空隙,经常“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过一段时间再去书橱上看,很多书籍完好摆放在书架上,连包装都未拆封,有的书籍也只是翻了翻,真正记到脑子里的知识,寥寥无几。所以,阅读追求的是“质变”而非“量变”。
(3)找对读书的方法,阅读“五步走”。你每读一本书之前,一定要“一气呵成,趁热打铁”,如果一本书拖拖拉拉两三个月未读完,那么前部份所看的那些内容重点容易抛之脑后,无从想起。对于有用的、实用性很强的书籍,建议第一步泛读,了解掌握这一书、这一章节讲的是什么内容;第二步复读,带着问题与思考去阅读,这一本书的某章节知识点,在工作中运用的几率有多大?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的观点存在哪些差异?能否用另外的观点来阐述同一个问题?第三步精读,要逐个章节深入去学习,从了解到熟悉、从掌握到熟练一一记牢书的知识内容。第四步做笔记总结,好记忆不过烂笔头,当发现需要思考的疑点请及时记录下来,找到答案,并记录在笔记本上。第五步常翻笔记总结,认真看,反复看,做到“温故知新”,
印象再次加深。
5、阅读硬性要求是什么?
用笔记、用手机收藏均可,将知识点记入脑海,深究知识点背后的问题:概括-追问-联想-总结,最后做到“入眼”、“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