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先被取代
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是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大量的案例可以证明,在简单重复的高强度劳动中,智能技术的运用会提升效率,可以将人类从低效率的苦活、累活及脏活等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互联网分析师张江建表示:“工业时代,很多新技术的出现在削减一些原有岗位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岗位。但这一次不一样。全球都往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5G通信及石墨烯新材料、基因检测等新兴技术领域投入大量资金,这些高投资并没有带来大量新增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大幅削减劳动密集型的体力劳动岗位,却只增加部分脑力劳动岗位,毕竟机器人及智能技术的研发工作属于知识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
独立智库环球经济研究院院长宋鸿兵认为,此次人工智能的影响是持续、不可逆的。一旦某个工作岗位被证明人工智能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准确率,更低的成本所胜任,那么这个岗位原先的劳动力就一定会被取代,而且再也不会换回来了。
谁不容易被取代
曾就职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经济学家安东尼·戈德布卢姆表示,包括常规公司审计、一些文案撰写、审查法律合同、检查医疗图像等,都会被自动化作业取代,尤其在数据处理方面,人工智能的表现要好于人类。然而,人类也有突破口,如创意和战略方面的专业人士。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研究团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虽然高科技大量应用,使得制造业、农业等方面的工作机会在大量减少,但同时创造了更多新的岗位。例如,在创意、科技和商业服务等行业,有大批新岗位正在被创造出来。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人工智能来了,以后大量的就业机会是陪人聊天,陪老人聊天、陪失恋的人聊天、陪孤独的人聊天。这种工作是机器代替不了的,而且要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这种工作以后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我们以后要培养类似高级情感治疗师这样的人才,未来这种人才将有很大市场。”
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曾表示,人工智能发展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总体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影响是可控的。比如对就业的挑战、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大家都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有影响,但是科技发展对就业的冲击不是今天人工智能出现后才有的。机器的出现导致大量手工作坊工人失业,流水线工厂的出现导致传统工厂很多人失业。但从长期来看,科技带来的就业远远大于失业。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就业形势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的培训、人才的培养作定向调整,使得未来劳动力更加适应智能社会和智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劳动力供给和技术发展、经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
杭州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经济师包海娟认为,应该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一方面,就业者本身要主动顺应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革。冰冷的生产流水线和危险的工作环境,需要大量机器人作业,而具有创新、管理、战略思考以及带领团队、需要情感交流的工作,机器是无法取代的。人从流水线上下来,必须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新的技能,从而转换到其他新的工作岗位上。另一方面,如何使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相匹配,是政府更应关注的重点。我国经济早已开始转型,但如今教育体系下产出的人力资源与劳动力市场还未能做到很好的衔接。为此,要深入研究人力市场的变革和需求导向,合理设置高等教育专业,推进再教育培训,最大限度规避结构性失业问题。(李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