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人们总爱在此时开始回顾和反思人生的下一步打算。对于许多人来说,2013年或许意味着将抛却种种顾虑(或许还有稳定的收入),去追逐自己的创业之梦想。但梦想不是行动,事实上,成为创业者所带来的种种风险也令许多人对此望而却步。
自从9个月前从谷歌(Goolge)离职并创办了Upstart公司以来,我花了不少的时间在各个高校进行巡回演讲,内容都是关于如何唤起学生们的创业精神,听众包括工程师、MBA、艺术家甚至作家。回想这些演讲,我惊讶地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学校园内那些有关培养创业精神的活动,主要对象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各类创业俱乐部或是创业培训班中都充斥着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干脆直接就在宿舍里办起了公司,有时你会发现这些“宿舍企业”比邻接踵地一家挨着一家。
但是到了大三和大四,大多数学生却又回归传统,开始忙着参加校园招聘会。有意思的是,越是名校,这样的趋势就愈发明显(当然,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是个例外,那里的学生以参加校园招聘面试为耻)。
在“为自己而工作”的浪潮大行其道的今天,为何大部分人都选择放弃自己的梦想而心甘情愿地成为公司这台庞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呢?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猜出。想想那些即将毕业的美国顶尖名校MBA学生吧,在起步年薪就能达到近20万美元的环境下,他只需要一点熟练的面试技巧,就能踏上“钱”景优厚、职业成就辉煌的金光大道了。凭什么呢?就凭他在两年半前被顶尖名校录取为MBA这个事实。
但凡是正常人,有谁愿意放弃待遇优渥、前程似锦的工作,而去做一份根本不在乎你上一份工作考评有多优秀、不关心你是哪里毕业的、不在意你那接近满分的SAT成绩的工作呢?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份工作,有的只是你自己,那个试图从无到有做出一番成就的你。
去年春天,我结识了一位美国十强MBA的系主任。他对我说,如今有关创业精神种种甚嚣尘上的热炒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为:胡闹。在这股大潮中,绝大部分MBA毕业生都无法拒绝一份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更糟糕的是,这位主任甚至还表态说这是件好事。
所有这一切都可归结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做个创业者值吗?主流的看法是,虽说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成就令人羡慕,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到华尔街或是麦肯锡公司谋个差事显然是更为靠谱的选择。换句话说,两个或许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技术发明和一个谷歌应用设想,不如一份工作合同来得实在。
幸运的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德国劳动研究所(IZA)在200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给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简单来说,该研究发现,在相似的教育背景、能力(按照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来衡量)以及人口结构(包括年龄和父母收入)的条件下,创业者群体的收入水平无论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标准差来衡量都要高于那些传统意义上有着“光鲜职业”的公司雇员。
这两者收入水平的差距还不小。创业者们的平均收入要比那些“雇员”们高出近一半还多。而且,这个结果也无法用诸如开办诊所或是律所这样的“职业化”创业行为来解释。
那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该研究提出了一个理论,那就是创业者们能够控制周围的环境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当员工们还囿困于美国公司所设置的种种规章制度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时,企业家们却能慢慢地改变着周围环境以令自己的学识和技能得以发挥最大的价值。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若能创造一个你可以尽情释放全部聪明才干的环境,那这样工作起来会更开心,也更高效。
传统观念的谬误还在于认为大公司可以提供稳定的收入和可靠的职业发展通道。事实上,稳定性却恰恰仰仗于你在日常的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解决现实问题技能的不断长进。而这样的不确定环境却正是商业世界的典型写照。另外,虽然盖茨和扎克伯格辍学创业的事迹被奉为神话,但就你来说,完成学业对成功创业还是大有裨益的。
这项研究还显示,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越不合常理地羞于成为一名创业者。考虑到这部分人所共同面临的种种影响决策的因素,这一点就丝毫不令人惊讶了。想想看,你的父母是否会支持你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转而去创业?另外,人们不愿走上创业之路也有部分理性的考量因素,比如要先还清沉重的助学贷款。
最后,这项研究得出结论称,通过创新、打造有效市场以及众所周知的提升就业率,创业者群体可以令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或许那位MBA系主任和其他有着与之相似想法的人都应该积极地鼓励毕业生走上这条罕有人至的道路。最终,我们所有人都能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