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个故事,让我反思我们现在的绩效考核是否太注重形式,而淡忘了考核的根本-提高企业绩效。
这个故事是我们坐飞机时经常碰到的。
小张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部门经理,他要乘坐上午9点的飞机从北京前往上海,参加下午1点的会议。飞机准时登记,离开登机口,缓慢滑向指定跑道,小张正暗自庆幸:谢天谢地,中国国航关键时还是能够准时的,这下可以赶得及下午的会议了。
突然:耳机中传来机长的声音:“由于前方航线天气原因,我们的飞机不能正点起飞,请大家在座位上休息等候,一有消息我们会立即通知各位。”
对小张这样的乘客来说,这无疑是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原地待命比取消航班更糟糕,航班取消至少可以马上另作安排,原地待命,意味着听人摆布,你可能要等5分钟,也可能是5小时。
要是平时,小张已经习惯了这种事情,就自己拿本书看看,听天由命,可自己今天下午需要参加会议,如果太晚,到了上海会议已经结素,也就没有意义了,就不需要去了。于是他按键叫来乘务员:“请问,我们这个航班何时起飞”,乘务员标准的答案“对不起先生,我们不清楚,如果有进一步消息,我们会及时通知你的”
在焦急等待中过了2个多小时,小张又把乘务员叫过来:“小姐,我需要赶到上海参加下午的公司会议,如果你们没有消息,为何不先把我们送回登机口,省的大家憋在这里,这样我们也高兴,可以另作打算,你们也高兴,不用苦口婆心的解释,不用面对这么多发火的乘客,和你们领导商量一下,把我们送回登机口吧。”
乘务员弯下腰,小声地说:“我们领导是不会允许我们带着旅客回登机口的,因为民航对我们公司的考核指标是准时起飞,而准时起飞,指的是离开登机口,而非收起飞机起落架。”
小张真是又生气,又苦笑。这让他想起了公司的的考核体系。公司这几年来,不断引进各种考核方法,一看效果不好,就引进一个市场上最流行的做法来替代,总是觉得效果不好就是工具和方法的问题,加上老板好学习,在外面参加各种培训班,一听到一些新鲜的概念,就让HR引进实施,虽然公司的考核体系非常先进,公司上下还是怨言不断,而且很少落到实处,流于形式。KPI剥洋葱似的层层分解,非常的SMART,也一幅“平衡积分卡像”,但是真的提高了公司的业绩吗?
像这家航空公司,为了提高乘客满意度,制定了准点起飞这个指标,可最终导致的是客户不满意。经常见到的还有,一些公司给前台接待,或者客服人员的一个考核指标是,电话响三声之内就要接,导致的结果是他们每接一个电话,就着急挂断,好接下一个电话,而客户更关心的是能否解决他们的问题,而非电话响几声,经常客户很着急,但还需要听他们讲一些程序性的话,因为这也是考核的一部分。例子2,一些公司给售后维修人员的考核指标是:每次维修所花的时间,导致的结果是,服务人员一上客户的门,就着急走,也许并没有帮客户完全解决问题。例子三,有些公司给负责招聘的员工设了一个指标,是多长时间找到一个人,看起来很合理,但可能导致的结果是,虽然招的很快,但可能走得也很快,或者能力不行。
现在有各种各样时髦的绩效考核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管理,帮助了很多HR,但是否也导致了我们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绩效考核的根本:提高企业绩效,方法再好再科学,不能提高企业绩效,都是花架子。
哈佛商业周刊曾经发表过一遍知名教授的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人类这几十年,不断引进各种方法和工具,比如质量管理的工具,绩效考核的工具,没有发现一种方法和工具比另一种更有助于企业提升业绩,更多是的帮助咨询公司和学者提升了名望。
把更多精力花在如何通过绩效考核提高企业绩效,而不是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