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问题: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物的问题要求每个人要正确看待物质利益和物质回报,既不奢求,也不放任;人与人的问题要求每个人摆正位置,与别人和谐相处;人与自己的问题则是要求每个人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不断创造更高境界的自我。在此,我将人与自己层面的问题归为最难的问题。举例来讲,我们通常会发现,职场中有一定工作积累的人,不论年龄、阅历及所处的人生阶段,在进行自我认知之际经常会出现这样两种倾向:
一是自负,尤其是已经小有成就的人常犯此病,其表现通常是高估自己、低看他人,或者把复杂的外部环境简单化;二是自卑,一想到自己年过三十或将不惑,相比丁磊26岁创办网易、张朝阳28岁创办搜狐、李彦宏31岁创办百度,已注定无缘“风云人物”之列,自己依旧为收入、职位等等苦恼,甚至比不过同学、同事。
两种倾向的共同根基,其实在于自我诉求的满足程度。换句话说,人之所以自负,要么是其优先级的愿望或诉求有多半获得了满足,要么是自己某项愿望毫无折扣地得到满足;而人之所以自卑,情形则恰好相反。
事实上,职场人的追求很好归类,无非是权利、金钱、声望以及自我提升,比如升职、加薪人缘好、能力强,它们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都逃不开物质和精神需求。自负和自卑两种倾向的由来,不过都以需求被满足与否来衡量。
这样看来,衡量的标尺未免太单一,而且,这里还忘了一个颇为基础的问题:谁说你的需求就应该被满足?比如,当你的需求是超越自己的能力所及奢望,或者你的需求对象是根本实现不了的妄想,再么你根本就没有恰当地传递出你的诉求,需求难以满足不是很顺理成章吗?
正因此,真正的自我认知一定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想要的是我能力范围内能得到的吗,是我该得到的吗,我恰当表达给他人了吗?其后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的是把握好方向,他们是人生最重要的“四个一”构成的,包括一副好身体、一个好家庭、一群好朋友、一份好工作。先认清它们然后再谈四者之间的平衡之道,无疑是自我认知时很有方向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