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90后求职者的“问题单”
就业形势知多少?
采访实录供参考:两场招聘会岗位比去年少了4000,但来参会的人却比去年多了7000人。有关专业人士称“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意识到”。
用人单位知多少?
采访实录供参考:用人单位们一边在迎合90后的口味,但一边在感慨“能看对眼的学生太少了”。
求职心态知多少?
采访实录供参考:“如果干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那是件痛苦的事情。工作就要快乐啊!”
1.就业形势
招聘会有点“冷”
大家都很急90后偏不急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市场,着实有些异样,人挤人的场面没有出现。“来的单位不多,好单位也少,关键是还有单位根本没来啊,”很多毕业生抱怨,来之前他们上网做了“功课”,把自己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展位号码抄了一下,想届时直奔单位投简历,结果很多单位放了“鸽子”,“我大概数了一下,就C厅就有40多家单位没来。”
“去年设立了4个招聘大厅,今年少了一个,”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胡建平表示,昨天进场招聘的1170家企业,共带来4.2万个岗位,如果加上21日研究生专场招聘会1.9万多个岗位,两场招聘会合计提供6.1万个就业机会,相较于去年两场的6.5万个岗位,减少4000。“今年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热情下降了,高端的单位今年主动不来,比如大型国企有不少,今年只有10%。还有往年银行是大热门,今年国有四大银行一家都没来,证券公司也是如此。”
胡建平说,还有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往年,江苏一般每年有2万毕业生到光伏产业就业,但是今年光伏产业不景气,用人需求很低。另外,汽车、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由于面临产业结构和经营状况调整,就业也不太乐观。”
岗位少了,但来参会的人却多,比去年多了7千人进场,5.7万人与4.2万个岗位,僧多粥少。就业压力不小,但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意识到。“今年毕业生的心态过于‘淡定’,政府急、学校急,但是学生不急。”胡建平慨叹。
2.用人单位
感情牌:请喝咖啡,请吃糖
巧克力、鲜花、咖啡、小点心……这不是咖啡馆的包厢,而是中国邮政的面试包间。来自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张广志手里端着一杯咖啡,正与南京邮政局的招聘主管易远宏轻松地聊着,“主要是想营造一个轻松的面试氛围,不让学生们紧张。”易远宏说,“碰到合适的,我们毫无犹豫当场签就业意向了,”易远宏说。
昨天,还有单位捧出糖果大打“感情牌”。在南京合荣欣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位上,在面试官和学生交流的每一张洽谈桌上,都摆放着一个透明的果盘,里面放着各式各样的糖果。人事经理苏女士每面试完一名考生,都会请学生吃糖。“赶招聘会很累,还要排队,在这种紧张的节奏里,吃颗糖会让他们放松一些。”苏女士说。
福利牌:来就借20万买房
五险一金、提供宿舍、免费工作餐、带薪年休假、每年加薪……今年,用人单位们很体贴,把毕业生们所关心的,全都写了上去。亚威机床的招聘海报十分吸引人,“本科生6-10万/年,硕士生7-15万/年,提供购房免息借款。如果是博士,公司还配房配车”。该公司人事主管佘女士解释,借款从5-20万不等,基本上够付一个首付款了。
“90后与70后、80后不同,他们说话很直接的,直接问‘你能给我多少钱’、不满意,就会直接说‘太低了,还不如哪家公司呢’。虽然直接得让人受不了,但是我们现在也能慢慢接受了,这样,可以明白90后在想什么,我们与同行的差距在哪里。”佘女士认为90后个性很强、必须“顺毛儿捋”。
3.求职心态
挑心情:工作要快乐
1991年出生,如果6岁上小学,18岁上大学,到2013年正好毕业。
王薇是个典型的“90后”,她毕业于江苏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我带了40份简历准备来撒一把的。”
王薇说,虽然学的是工科,但是女生没什么优势,“单位比较欣赏男生,因为男生能爬上爬下,能干一些比较危险的活;而我很讨厌流水线上的工作,既累又枯燥,所以我想找一份偏文一点的工作。”
对于自己如此大的跨行,王薇的解释是“如果干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那是件痛苦的事情。工作就要快乐啊!”
“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这是电视剧《刘老根》里面的一句经典台词,追求幸福或者快乐的工作正是90后们悄然发生改变的一个择业观念。“一定要在工作中融入自己的兴趣,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那多好啊。”
挑地点:向往北上广
昨天,一家来自上海的五星级餐厅,吸引了众多毕业生围观,而该单位招聘服务员、收银、厨师、助理等。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刘姗姗说,“我家在南通,很想去上海工作,回家也近,过个苏通大桥就好了。目前盛行‘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对我个人而言这只是‘传说’,我觉得应该挑战到底。而且趁年轻,到上海大都市去闯一闯。”
昨天的招聘会现场,冷热不均非常明显,苏南地区的单位门前大排长队,苏北地区的单位则门前冷落。来自建湖的一家企业抱怨,“条件放到了大专以上,但是坐了一上午冷板凳,10份简历都没收到。”
同样,天源化工的招聘女主管也抱怨,来投简历的基本上都是盐城本地人,而这时,一名女生在得知该单位在盐城射阳时,竟然把自己的简历要了回去。
“我们单位虽然在苏北,但是待遇真的不差,我们每年有1.6万元的车贴和油贴,连续发5年,本科生来还有专项补助,每月至少300元。”女主管希望女生再考虑一下,而这名女生的回答是,“不差钱,我对工资要求不高,哪怕一千多也行。但是我想去大城市工作,能让我看得到努力的方向。而且休闲娱乐的方式也多。”
太淡定:慢慢来,挑挑看
面对工作,找工作的90后,多了几分淡定。“慢慢来,挑挑看,有合适的就应聘,没有合适的就再等等。”这是他们不少人的心声。记者昨天采访了100名“90后”发现,虽然离校在即,但大家普遍感觉压力并不是很大,“不将就”是主流心态。
对于工作,90后们最关注的是“我能得到什么”,而不是“我能奉献什么”。“我想做什么工作”和“个人发展前景”被首先关注;其次才是“月薪”“企业能给我什么”;而“我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益”则被排在很次要的位置。虽然逛了一上午,简历没投出去几份,但是90后们并不是很慌,“家里没有给压力,爸妈说只要我个人喜欢就行。”
■个案追踪
记者全程跟随一学子找工作
这位90后有点茫然
昨天的招聘会,记者跟随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审计学邓顺心赶招聘大集。
早晨8:30,很多企业的招聘还没“开张”,身穿黑色西装、粉红衬衣的邓顺心,就站在南京合荣欣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位前,跟人事经理苏女士聊了起来。“你们人事助理岗位要男生吗?”
“要啊。”苏经理说。“那你看我合适吗?”“你先做个自我介绍吧。”小邓自己嘀咕了一句,“我还真没怎么准备过。”他皱了皱眉头,“我是徐州人,今年读大四。”
“你在哪里读书?”苏经理顺势追问。小邓笑了笑,用手指了指简历上的“南审杯健美操比赛团体二等奖”,“我的学校不是很好,所以写得很隐晦。”小邓有些不好意思,苏经理鼓励他:“不管是不是名校的,用人单位都想了解每一个同学的经历。”
“那你的长项在哪?”经理的话又一次让小邓招架不住了。他抿了抿嘴角低下头,“我不是特别自信。”见苏经理仍有期待,他勉强说了句,“综合能力比较强吧。”
“那你有没有想过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苏经理问。“我不太适合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比如会计。”小邓的回答让人吃惊。“那你为什么学审计呢?”苏经理追问。“那不完全是我自己的意愿。”对于小邓的表现,苏经理摇摇头说,“他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强项在哪里,对未来还没有认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