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到3月31日,将举办100场招聘会
1月31日,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共同开展的2012年“春风行动”全面启动,活动将持续到3月31日。近期,150余家招聘单位将提供8000余个岗位。
据了解,“春风行动”将在全市范围内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举办100场招聘会。招聘会主要面向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就地就近就业人员以及女性求职者。
昨天上午,市区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5个地点举办咨询活动。其中,云龙区在火车站前、泉山区在徐州汽车南站、鼓楼区在故黄河铜牛附近、铜山区在铜山新区铜山街、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人力资源市场开展咨询活动,吸引大批企业和进城务工人员。
本报记者 丁平 通讯员 余丽燕 摄影报道
■相关新闻 一企业10万元月薪招经理
网友质疑:他们副总经理一年还拿不到10万
节后求职高峰,有些招聘信息“水太多”
从现在开始一直持续到3月份,各种招聘会将轮番登场。除了实地参加招聘会外,求职者也会通过网上来寻找合适的工作。用工单位为了能够招揽人才,同样使出各种招数。
一家从事机械制造的企业,开出了10万元的月薪来招聘一名区域经理。不过,多位资深人力资源经理明确提醒求职者,对于太离谱的薪水,不要相信。“还没找到合适工作前,手头的工作最好不要辞掉。”
现象
招聘信息“水太多”
虽然还未完全进入招聘旺季,但一些招聘信息已经开始频繁出现在专业的人才网站上。
昨日,就有一家从事机械生产的企业在某人才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称,招聘一名负责苏皖地区的区域营销经理,开出的月薪为10万元,同时还将配备公用车一辆。如此诱人的信息,点击率很高,记者与招聘方联系上后被告知,月薪是和业务挂钩、配备公用车的前提为要完成公司布置的年度任务。
“他们副总经理一年还拿不到10万,怎么可能给一个业务员这么多。”熟悉这家机械公司的一位网友在留言中提出了质疑。
记者发现,有的公司招业务员,年薪为50万。不仅是招聘的薪资上出现“水太多”的例子,一些招聘网站的熟面孔也是让求职者琢磨不透。
“这家公司几乎每天都在招人,而且动辄招聘上百名、包括行政、文秘、业务、驾驶员等。这家公司到底需要多少人呀?”求职者感慨的这家公司是一家食品公司,记者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后发现,该公司宣传中称有职工230人。不过,在实际调查中记者得知,这家公司生产规模并不算多大,而且职工数也远远比其宣传的要少的多,且目前处于饱和状态。
案例
听信招聘宣传上当
从事财务工作的赵小姐,在网上讲述了她的一次亲身经历。
去年3月份,赵小姐打算换一家公司,在一家人才网站上发现一家投资公司的招聘条件很好,薪资为每月3500元。赵小姐的其它条件也完全符合。结果通过面试进入该公司后,赵小姐却没有领到她期望中的3500元工资。
“第一个月才发给我2000元,说是试用期。”过了公司规定的五个月试用期后,工资只长了100元,远远不够公司当初承诺的薪资。
律师说法
遇到虚假招聘要维权
那么,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可以乱开价吸引人吗?
针对这种情况,晚报法律专家顾问团成员、江苏圆点律师事务所张孝明主任认为,如打算到招聘单位就职,一定要在劳动合同中将高薪、工作条件在劳动合同中明确。正规单位招聘用人必须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合同时,应仔细审查合同内容,对于劳动单位在合同中明示或者暗藏的各种“附加条款”,要仔细甄别各自的权利义务。
张律师介绍说,有用人单位苦于节后招聘难度有所加大,利用高薪引诱,并在员工上岗后以完成一定的业务量、拿到客户订单等附加条件作为高薪的前提,所以员工上岗后往往得不到原先期望或者单位原本承诺的高薪。
“遇到上述情况,合同上有标明的按照合同来维权。没有标明,可以提供相关证据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张律师同时表示,也可寻找律师进行咨询。
专家声音
企业招人要有诚信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亚太人力资源协会会员叶明先生对企业招聘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做了多年的研究。
“开天价薪水、动辄招上百人的企业,要分三种情况来看待。”叶明介绍说,一是利用招聘广告宣传一下自己的实力;一是通过多列出一些招聘岗位或者人数,可提升企业气势,并可优中选优,储备人才;再就是公司发展迅速,有新项目要上马,需要组建新的分公司。第二种情况可能较为普遍。
“一些常年出现在招聘会上的老面孔或者开出薪水和企业价值极不相符的现象,求职者应该谨慎对待。”叶明提醒准备跳槽的求职者,应该把新工作落实好后再决定是否跳槽。
支招
如何辨别招聘企业?
综合多位人力资源专家的意见,求职者可分三步走:到招聘企业网站上去看看,规范的企业网站都很规范,更新也正常,能体现出很好的企业文化。而不规范的企业,虽然有网站,一般更新很慢;其次就是要了解所招聘企业本系统内的薪资,行业之间的工资水平都差不多,如果过高就说明“水份大”;最后就是能实地到招聘企业去了解一下,看其规模。最好能和企业内工作人员聊天,从中了解更为翔实的信息。
警方发布务工警情预告
我市警方结合往年遇到的类似案例,整理了一份“求职防骗指南”。
找工作遇缴费须警惕
骗子通过张贴“牛皮癣”,群发手机短信,网络发布启事等方式吸引应聘人员,一旦有人上钩,骗子就抛出所谓 “押金”、“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等各种名目诱使受害人通过银行汇款骗取钱财。之后,“招聘人员”音讯全无。
防骗指南:外来务工者在找工作过程中,应当到正规的招工场所,切莫轻信马路广告,街头的招工小广告往往以优厚的待遇诱惑急于找工作的人,其中不乏旨在骗取钱财的黑广告,找工作过程中遇到需要缴纳费用的情况时,尤其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自己上当,应立即与警方联系,及时为警方提供第一手线索。
谎称“有关系”骗钱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博取受害者的信任往往主动出击,他们谎称自己有门路,可以为求职者打通关系找到理想工作,之后他们就会以收取打点费为由骗取钱财。
防骗指南:对于无事献殷勤的陌生人,一定要提高警惕。须知天上不会掉馅饼,应尽量通过正规可靠的途径求职。
个人信息要保护好
在求职者填写个人资料时,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采用偷看、偷拍等方式窃取信息,然后冒充求职者所应聘的单位打来电话,百般忽悠,骗取钱财。还有的不法分子索性在应聘过程中直接向受害者索取证件,事后以此相要挟,索要钱财。
防骗指南:广大求职者在应聘时应提防个人信息泄露,接到用人单位的来电时应保持冷静,对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仔细思考,切勿盲从。同时注意要保护好自己的证件,不要将身份证、暂住证等证件随意交给招工者,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