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C. Rogers)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Ideal Self)与理想自我(Actual Self)。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认为“应当是”或“必须是” 的理想状态。只有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达到某种融合的时候,一个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
库利的“镜中之我”
无独有偶,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在他《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年)一书中提出了“镜中之我” (The Looking-glass Self)的理论。
镜中之我,即镜中自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职场中,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负责的项目和职责任务完成情况提出的意见或者表现的态度,可以反观自身,形成不同于己的自我观念。在想象上司、领导或者同事、下属对自己是有好感还是厌恶,认为自己是骄傲还是谦卑时,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做出改进,以期达到与对方尤其是上司的协调。
“镜中自我”标志着一个人能够把自己视为一个对象,站到别人的角度观察自己。自我判断、评价与他人的评价越接近,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
智慧职场中的你
所以,在职场中,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议论你,都照射着你职业人格与道德的优缺点。对此,你是选择视而不见,还是选择扬弃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呢?当然,我们可以自己主动、自觉地跟自己“过不去”,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自己跟自己对话、沟通并达成协议。不过,如果自己不能够自觉、自发,还可以借助外力,比如企业出台的那些管理规定。
亚马逊的“有偿离职”
“有偿离职”是亚马逊(Amazon)创新运用的一种管理方式。亚马逊创始人兼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还专门在公司2014年财报的致股东信中解释了这项制度。亚马逊每年提供一次“给钱走人”的机会。比如,亚马逊物流中心的员工,每年都可以有一次选择自动离职的机会。而且,每次的“离职奖金”逐年上涨,第一年是2000美元,此后每年增加1000美元,最高金额为5000美元。
贝佐斯对股东们解释:“我们的目标是让员工有机会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长久来看,把员工留在其不情愿的地方,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公司,都不是一件明智的事。”可以看出来,亚马逊并不是真的想出钱促使这些员工离职。因为员工拿到这份合同时,第一页上就醒目地提示着一句话:请不要接受这份奖金。
拳头游戏公司的离职奖金
另一家公司提出的员工离职奖金甚至更高,这就是开发了《英雄联盟》的拳头游戏公司。拳头游戏公司在2014年时实施了一项新政策,新员工如果在60天内离职,可以直接带走10%的年薪作为离职奖金,最高额至25000美元。这就是拳头的“离队决定”制度。
拳头游戏公司是这么解释的,现在就付给那些未来会变得消极并最终离开公司的人10%的薪水,远胜于用一年的薪水换回糟糕的表现。“如果有人不认同我们独一无二的文化,他们会得过且过,只为了钱工作。与其让不适合的人消极怠工,还不如让他们尽早离开。这对公司有利,对个人也有利。”
管理学畅销书作家戴维?布尔库什(Daivd Burkus)在他的新书《新管理革命》中介绍了这个新的管理现象,并且试着解释,为什么有公司愿意付钱让员工离职。要理解这个管理新方法,需要理解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我们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经济学上有句名言: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可惜,很多时候大部分人和大部分企业都意识不到这一点,还是会觉得,既然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就值得再试一下。
提供离职奖金,可以让员工在沉没成本上的考虑变得简单、轻松。对于提供离职奖金的公司而言,这表明他们作出了忽略沉没成本的决策,而且在想方设法让员工也不要去在乎沉没成本。因为,公司认为,即便现在付钱给那些认为自己不适合的员工,让他离开,长远来看也是划算的,因为公司节省下了未来继续投入到这名员工身上的成本,还避免了将来可能产生的错误、发生的问题。
第二个概念是认知失调
最早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是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思廷格,指的是人们头脑中出现两种相互矛盾的认知时,会感受到很不愉快,为了避免这种不快,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平衡这两种认知。
如果员工拒绝了离职奖金,那么,除了他当时认为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之外,做出这个决定之后,他还会强化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喜爱,在拒绝了4000美元的第二天,他醒来会说,“天啊!那么多钱我都没有要,我肯定是超级热爱这家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