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新在腔子李,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条规定,大多和翰林院的大考有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第一次翰林院大考,曾国藩从一百多人中考了第六名,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第二次翰林院大考,曾国藩名列第四名。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注重科举考试的清朝,学而优则仕,读书几乎是没有背景的农家子弟升仕途的唯一途径了,而考试成绩则决定了仕途的发展。曾国藩在短短几年从翰林院脱颖而出,和他自身的管理能力分不开的。
二、广交朋友,树立影响力
除了考试成绩好外,曾国藩升迁迅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广交友,在北京士林中名声很好。在当时闭塞的湖南乡下,曾国藩最大的遗憾是交不到高质量的朋友,到了北京后,曾国藩迅速结交了大批好朋友,如唐鉴,倭仁,吴竹如,吴子序,何子贞等。
此外曾国藩效法他祖父,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特别爱帮助人。比如好朋友刘传莹病死,曾国藩收集其遗文,为他刻印出版了遗著;同乡巨人邹兴愚会使不利,在京贫病而死,曾国藩为他料理后事,撰写了墓志铭,并出钱为他制作石碑;同乡邓铁松在京患病吐血,危在旦夕,曾国藩筹钱将他送回湖南等。
由于曾国藩广泛结交,可与付出,名望日高,受到同乡的推重,成为在京湖南官员的领袖,这对他的仕途发展大有好处。
三、赢得权臣的举荐
官场上没有上面的人进行提携和举荐,要想快速升迁是很难的,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伯乐应该是穆彰阿,此人在道光年间是最得宠的大臣,任军机大臣二十年之久,他是曾国藩考进士时的主考官,按照惯例,曾国藩要称他为老师,正是因为他的不断举荐,曾国藩才逐步进入道光帝的视野,道光帝才会不断了解他,重用他。此外,肃顺也是曾国藩的一个贵人,正是在肃顺的建议下,曾国藩才当上了两江总督。
曾国藩非常清楚官场的游戏规则,清朝官场讲究“跟人”,跟对人了,升迁确实快,但是如果跟的人倒霉了,也要跟着倒霉。曾国藩的做事风格是从不取巧,踏踏实实,不走捷径。虽然他很感激穆彰阿和肃顺的引荐和支持,但是不敢和他们走得太近,不和他们建立私人交往。果然后面穆彰阿和肃顺都出事了,但是曾国藩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因为他的中立,受到当权者的重用。
四、深得道光帝的欣赏
曾国藩升官迅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深得道光皇帝的欣赏。道光皇帝的特点是:一是比较平庸,能力比较差,没啥魄力。二、喜欢用听话顺从的人。曾国藩对道光帝的胃口,原因有三,一是曾国藩这个人的性格和道光帝相投。曾国藩从湖南乡下来,没见过大世面,戆头戆脑,说话直,做事踏实,深得道光帝的信赖。二是曾国藩工作认真,做官尽职尽责,忠心耿耿。三是道光皇帝是一个非常崇尚理学的人。曾国藩师从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从研究朱熹开始,到张载和周敦颐等,理学基础厚实,深得道光帝的欣赏,不升迁也难了。
从曾国藩的升迁原因分析,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是前提,贵人和朋友的提携是促进因素,老板的欣赏和信任是关键。对于职场人来说,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前提下,和上级和同事的关系处理好,尤其把老板跟前的红人服务好,获得他们的支持和推荐,再在老板面前做一两件漂亮的事,赢得老板的信任,想不升职都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