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让不少人感动不已。电影中的爸爸是前国家摔跤冠军,但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和为国争光的壮志,在一个普通的岗位上做着索然无味的工作。但他对自己不能在摔跤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本已放弃梦想的父亲,偶然中发现自己的女儿具有摔跤的一丝天分,于是重拾自己的偏执,带他们克服一切流言蜚语,用近乎魔鬼般的训练带领女儿最终走上世界冠军的故事。故事情节不复杂,但却让大家发现这位好爸爸是个非常棒的好师傅,好导师。
首先这位爸爸具备了好导师的条件。在专业方面经验丰富,有强大的目标和信念,愿意全身心投入精力和时间。影片中的爸爸是曾经的全国摔跤冠军,对摔跤项目的所有过程了如指掌。当然他内心最强大的支撑就是要拿世界冠军。正是因为这个强大的信念支撑,让他不顾一切,心无旁骛的带着女儿训练。而今现在的职场,很多人都会感叹缺乏好师傅,因为不少前辈或导师带徒弟的时候总觉得个人精力不足,心里上总存在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而且觉得努力的带徒弟对他们也没啥实际的好处,所以并不全身心投入。而在进行导师选拔的评估过程中,过分看重导师的任职职位、学历等因素,所以往往选出来的导师并不是最合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培养出后备人才会更加不易。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好导师,除了自身专业精通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强大的意愿和精力的投入。
其次这位好爸爸拥有了培养人才的方法。在辅导员工的方式上,现在不少导师要不就是简单粗暴,要不就是宠爱有加,这样的方式怎样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即使培养出来了又怎能承担重任。而影片中的父亲当发现了女儿的潜质之后,正式和女儿们宣布对她们进行训练。用自己的行动带着女儿每天进行艰苦枯燥而重复的训练,并且在需要鼓励和进步的时候找来一个小伙伴作为陪练,不断的刺激强化激起女儿们的训练兴趣。同时这位爸爸善于聆听、能够提出个人的观点,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曾经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经常和女儿们一起在训练场探索方法,并且愿意鼓励她们说出建议和反馈。
其实在职场中的导师也一样。需要从准备、确认关系、培养关系、评估阶段进行。
做好了准备工作之后,进入第二阶段的确认关系。主要会有确认双方见面的时间和日期,保证会面地点无干扰,建立未来最佳的联系方式。同时双方需要增加了解,导师对被辅导者的长处、不足有一定的了解,也需要将导师个人的风格分享给被辅导者。然后达成双方的期望。对于第三阶段的培养关系阶段,导师和被辅导者至少每月面谈一到两次,需要向被辅导者提供有关公司文化,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价值观和标准。作为导师,还需要告知对方自己观察到的正面行为,鼓励被辅导者决定解决办法并探求各种可行性。对于第四个阶段,在三个月或半年的时候,导师和被辅导者可以将绩效评估、进度报告进行回顾总结。
对于导师在同理心的倾听,如何进行探索式的提问,如何认可被辅导者的行为这方面需要下功夫。影片中的父亲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每次训练都会告诉女儿关键的方法,训练结束后还会有总结。并且在后续阶段不断的带着女儿去参加比赛,在实践中获得收获和进步。在职场中的导师也需要做到每一次的辅导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例如问被辅导者,你今天想有什么收获?你觉得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然后需要让被辅导者扩展思路,探求可行性的方案。例如问被辅导者你希望发生什么变化呢?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为什么你选择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呢?挖掘了各种可能性之后,可以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例如怎样做才会有效?你打算怎样开始做?当然在计划进行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障碍,所以还需要预计困难,做好准备。例如可以问被辅导者,你觉得有什么东西阻碍了你?你还需要什么资源?在谈话的最后需要一个总结。其实辅导的过程是和被辅导者一起深入挖掘,多角度多维度思考的过程。
当然作为导师更需要足够宽容的心态和胸怀。要能够接受徒弟们总有一天远走高飞,总有一天会离开寻找更远的方向。当女儿选择去上正规的体育院校,想彻底抛开爸爸的教导,舍弃以前学的东西。爸爸虽然内心有些难过,但还是非常尊重女儿,更多的是给予一种鼓励和背后默默的支持。当女儿在比赛中的节节失败后突然惊醒,爸爸继续全身心的投入,带着女儿继续训练,给予巨大的精神支持,并且告诉女儿爸爸不能时刻保护着你,爸爸只负责教你战斗,最后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自我拯救才能获得成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徒弟常有而好师傅不常有。请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位好师傅。
【作者简介】
涂熙,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近十年人力资源工作的经验和积累。
曾任职IT、互联网等行业,担任HR主管、经理等职位。目前在一家金融行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