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答也很简单有力:“好的工作,是别人的定义;对的工作,是自己的定义”。工作是自己要做的,职涯是自己要发展的,人生是自己要过的,当然是自己定义的“对的工作”重要性高过于别人定义的“好的工作”。
可是一般人求职时碰到的最大痛苦是要两者兼顾,既要做自己认为对的工作,又期待它是别人眼中的好工作,满足父母亲友的期待,也安慰自己摇摆不定的心。
你在羡慕别人找到好工作吗?
“对的工作”与“好的工作”要金钢合体,绝对有可能发生,但通常必须要辛勤努力工作几年,有一天才会发现它们意外的合而为一。
如果你只是刚毕业几年、才二十几岁,要有这样的幸运是微乎其微、可遇不可求,即使它们已经是金钢合体,也会因为你年纪轻,历练、心境与智慧还未到达一个境界,不知道自己竟是天底下少数的幸运儿,居然很快就找到一个既是对的工作也是好的工作,而错过了珍惜。
或许二十几岁的你并不这么想,因为你发现不少你的同龄人都找到很好的工作啊,让你羡慕得不得了,再低头看看自己,觉着自己真惨,公司比人家小、薪水比人家低、工时比人家长,还要离家租房子住,食衣住行各项开销大,每个月都是标准月光族……
但事实上,你定义的“好的工作”未必和他心里要的“对的工作”条件是相符的,要不然为什么你们聚会时常听到他在抱怨,一会儿抱怨主管情绪化,一会儿抱怨帮同事背黑锅,抑或是抱怨工作压力很大,同事都不会主动帮忙,有时还会扯后腿、穿小鞋……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做一行怨一行,但是你绝对不要变成跟他们一个模样,因为这种人最后都是平凡过一生的不快乐一族。
对的工作、好的工作,答案就在你心里!
你的心,答案就在那里
到底什么是“好的工作”?就是那些符合世俗定义的工作条件,比如钱多事少离家近,或是大企业、外资公司、品牌响叮当,或是头衔漂亮、工作环境优雅、可以穿着美美地上班……这些条件在两张纸上就可以完全一览无遗:一个是名片,一个是薪水条。这都是表面上看得到的“表象条件”。
可是,如果你的同学、朋友在大企业上班,照上面的条件看,他们应该都心满意足了,完全不会抱怨,事实不然!这些拥有好工作的人照样不快乐、照样不满足、照样东批评西批评。所以一定有些元素不在“表象条件”列表里,它们藏在那里呢?
其实这些条件很好找,收回你四下张望的眼睛,低头看着你自己,它在离你最近的地方,那就是你的心!不必外求,外求是找不到的。
好工作会宠坏你,让你忘了初衷!
一般来说,来自别人定义的“好的工作”追求的是面子上的满足,比如明星行业、大公司、高薪、漂亮头衔,让你在父母亲友面前抬得起头,走路有风、说话很大声,好像找到了一份这样的工作就是对自己这一辈子有了令人满意的交代。
可是,“好的工作”给你十足的面子与风光,却不见得带来成功与快乐,因为那是别人的定义,与你的定义可能大相违背。当你在满面春风的同时,耳畔响起另一种声音,告诉你:“这其实不是你要的!”“这其实不是你理想的工作!”“这其实和你年轻时的梦想离很远!”
但是“好的工作”因为薪水高、头衔漂亮、工作稳定,很少人有勇气离开它,它变成不可抗拒的诱惑与陷阱,让你深陷其中,一天天地宠坏你,让你忘了初衷、让你怯于追求理想,让你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却没有勇气改变。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年轻时曾有一个工作机会,是到大报担任主笔,薪水极高,但他婉拒了,原因是担任主笔不是他的理想工作,他不想被高薪的诱惑而忘记自己最爱的管理顾问职。后来他在自己的书里提到这次经历,心有所感地说,年纪轻轻就坐拥高薪不是好事,会让人放弃更多的选择,以及更高远的理想。
对于彼得杜拉克,“好的工作”是大报主笔职,“对的工作”是管理顾问职,最后他是因为做“对的工作”成功,受到社会敬重,也留下促使这世界进步的重要观念与影响。如果他选择“好的工作”,今天不会有知识经济、非营利组织管理等名词。
对的工作,看起来像烂工作
什么是“对的工作”?第一个考虑的一定是兴趣,做你喜欢做的事就是“对的工作”!惨的是,“对的工作”一开始显露的面目都是钱少事多离家远,吃不饱穿不暖,社会地位低微,连名片都不必印。当这些“对的工作”用烂工作的样子对你现形时,很少人会认为它是一个好工作或好机会,反而是躲得远远,免得做得辛苦还惹来讪笑嘲弄。
吴宝春现在是台湾之光,可是当他17岁未成年到面包店做学徒时,整个台湾是处于全民疯股票的经济起飞时期,股票破万点,酒店生意好到翻了,吴宝春一个月只领六千台币,常常处于饥饿状态,朋友劝他去酒店当少爷赚小费,他用南部人的传统观念回绝,“在酒店工作好像不是个工作,在面包店比较像是个工作。”换作别人早就沉沦了。
结论
“对的工作”一开始不会给你高薪、漂亮头衔,给你的都是很肮脏的工作环境、很长的工时、很耗体力的工作、很低的薪水,当别人问起你做什么事时,你还会顾左右而言他,不好意思直接说出你是做什么工作。所以“对的工作”是在一开始试炼你、磨砺你,最后它给你的是成功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