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xanne一年前加入我们的团队,台大商学院毕业,前一份工作是在知名零售通路任职,工作能力很好,也获得很多同事认同。随着经验增加我正准备逐步给Roxanne更多专案来培养专业能力,同时在下个季度给他升迁。
“我打算做到这个月底。”Roxanne搔搔头不好意思地说。
“What?!”我脱口而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经过一年的努力,你好不容易上了轨道,正要大展长才时你却选择离开?可以告诉我原因吗?”
“我觉得这份工作大家都相处得很好,我也有得到肯定和认同;不过,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却不是我要的,所以我打算去一个比较符合我需求的地方发展。”
消费性产品之所以名为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 (简称FMCG),部分原因是这个产业步调很快,在外企尤其如此;可以学的东西很多,但相对压力也会比较高、工时比较长。进这个产业前,你必须先考虑清楚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你想要的吗;除此之外,能进外企的人都是学经历完整,经过重重关卡挑出来的,升迁更是需要通过层层检核,各方面表现到位后才有机会。
有着一张完美的履历,Roxanne好不容易挤进外企的窄门,经过一年的跌跌撞撞,终于累积能力,可望加薪升官,这时候离开的确有点可惜。在这里我想提出几个忠告,希望年轻朋友在离开公司前不妨仔细思考,厘清自己真正追求的目标。
一、当初加入的原因为何
每个人加入一间公司前应该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同样的,在你考虑要离职前,不妨回想一下当初加入的初衷为何?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都实现了?如果当初要加入的动机和热忱如今已经不复存在,那此时有离开的打算也就不意外了。
二、离开的真正动机为何
离职的原因百百种,但是你必须明白自己离开的真正原因为何。举例来说,如果是因为发展受限,那么下份工作的机会是否会比这里多?如果说是因为和主管同事处不好,那么未来公司的工作气氛是否会更融洽?如果没有确认的话,你很快就会又陷入换工作的无限回圈。切记,不要因为一时情绪低落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以我过去的观察,前一份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而导致离职的话,通常同样的问题也会在下一份工作找上你。
另外一个很常见的原因是为了高薪而跳槽。大家出来上班都不是为了交朋友,薪水的确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会建议想要转职的年轻朋友不妨多想一点,高薪是否能够领的长久?发展性会比原公司好?如果答案没有很确定的话,那离职前一定要三思。
三、前后工作是否有经验累积
基本上我在面试时,特别对应试者的工作经验是否有延续性感到兴趣;除了可以了解他是否熟悉该领域,也可以看出工作转换间是否有经验的延续(同一产业)、甚至加乘(小品牌到大品牌),最后也可以看出应试者是否稳定。
基本上,我会建议年轻朋友要在每份工作累积至少三年的经验,因为开始的第一年都是在适应期,摸索系统、认识同事,长官交办的任务通常只能执行,比较没有自己的主张;第二年,随着经验累积,开始有了发挥的机会,错误率也减少;第三年,方可挥洒自如并且加入更多自己的想法、可以和主管讨论。用三年的时间来了解产业并且了解自己是否有兴趣,我认为是相对比较客观且完整的。困难和挫折到哪里都有,端视你如何看待而已。透过转职来逃避挫折和困难绝非正确的方法。
另一方面,三年的时间也可以让主管知道你的稳定性是够的,转换工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绝非一时兴起,尤其当你要离开的是知名公司时,你会遇到更多的提问:某某公司是大家挤破头要进去的公司,为何你要离开?
四、你学够了吗?
职场工作就好像少林寺练功一样,当你资历尚浅时,只能从扫地和打水开始,透过经验逐步累积才有机会越做越多;学成要下山时,还得通过重重关卡方得认证过关。当你要离开一间公司时,记得要问自己是否已经学够了?是否有能力独当一面?要明白公司雇用你是希望立即发挥战力,而不是还要教你如何装填子弹;换句话说,如果你学艺未精而提前下山的话,极有可能在成为大侠前就提早打包下课了。
其实工作高低起落每天都有,但是总是要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迈进,日渐有功,终有达成的一天;就好比跑步,一开始因为呼吸还没有调节顺畅可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跑着跑着顺了以后可能还会遇到撞墙期,但是只要可以突破撞墙期,接下来又可以把自己拉高到另一个档次。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目标就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
经过一小时的深谈后,Roxanne还是辞意坚定。外企消费品的工时长,压力大,但是我想之所以还是那么吸引人,是因为这里提供完整的训练,举凡商品上市策略、通路行销手法、客户关系经营等,对于初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个很好扎马步的地方,而有外企消费品经验的人更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所以鼓励有志于此的各位年轻朋友,要先设定好自己的目标,并且坚定的往前迈进。至于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平衡则是因人而异,有机会再和大家谈谈在外企工作如何排解自己的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