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职场的朋友都知道,转岗和跳槽,强弱幅度和性质不可同日而语。转岗只是一家公司内部,或在一家单位内部进行,涉及的人事、财务等问题比较简单;而跳槽就已经是换一片天地,重新开始,虽然说原来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还可以延续,但在人事和财务,甚至在职务上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话虽如此说,却不可小看内部转岗。转岗之后出现的是积极效果还是消极后果,工作和人际关系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行,也还是存在一定的变数的,尤其是跨技术门槛的转岗,须谨慎对待。
案例:转岗把握不准 导致原有优势不能延续
这里有一个案例,是我从一家职场网站看到的,姑且转述一番。有一哥们,是做企业内训的,做得很顺手,风生水起,在企业内部口碑很好,良好的工作业绩给他带来了良好的信心,他要转岗做HR(人力资源)。于是打报告,申请转岗,上头根据他以往的表现,以及公司内部对他的印象,于是很快批准了。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哥们以后接下来的工作也会顺着这个态势走,信心满满地上岗了,只要在这个岗位上表现突出,他就可以提升,正式转为HR。
要梳理核心竞争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天”,不是指迷信中的天意,而是指客观的工作环境,人事环境和他本人的工作经验的糅合体,是一些不可逆转的因素。这哥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过往的工作经验根本无法顺利地移植到如今的工作经验当中来,这篇网文介绍说:“第一个月过去了,当月的人员招聘指标没达到;第二个月,他想方设法找了各种渠道招人,可送到各部门去的新人大多不能让各主管满意。”
最后的结局呢?网文说:“三个月后考核,各部门主管对他的招聘工作业绩都不太满意,最终,转岗失败了。”
这位哥们心里苦恼,去找职业规划师,规划师给了他一些建议:关键在于重新梳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哥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呢?职业规划师认为,他认真、责任心强,愿意倾听,喜欢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等特质,都与培训师这一职业十分匹配。
对于别人的文章,我就不过多引述,这里就规划师所说的重新梳理核心竞争力展开一些讨论。其实,就职场经验而言,案例中的哥们不是没有梳理过核心竞争力。
他一直在公司做内部培训工作,善于与员工,与同事沟通,这其实也是一种人力资源工作,他就是在认定自己在人力资源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之后,才做出申请转岗的决定的,他原来所从事的和转岗目标虽然是两回事,但也不能说风马牛不相及,他并不盲目,他并不鲁莽,但还是得到一个败局。为什么?这里面就大有文章了,不是冷冰冰几个建议可以解决的。
从深处看转岗:先问自己的心 而不是先问金
案例中那位哥们的特质是:认真,责任心强,愿意倾听,适合做职业培训师。职场上的这种人,不管男女,不管是不是做培训师,都有一点柔性特质,是和风细雨的那种人,和蔼如兄长,亲切如师长,他能黏合人,但不能决断事;他能和睦上下,但未必能“沙场秋点兵”。
具体而言,职业培训师(Professional Trainer)是通过教授专业知识而获得报酬的人,以讲授培训课程为职业谋生。而hr (HR-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呢,目标是让企业HR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规划。
系统重点是实现人力资源部门在员工素质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需求。
做职业培训的犹如冬日,让人喜欢亲近;做人力的可能有时候要严如霜雪,根据你的工作表现来定你的工资级别和奖金数额,没有半点人情可言。两类不同的岗位,对人的特质和气质的要求,是有不同的。
案例中的这位哥们,他想转型做人力,从做保姆到做管家,角色变换太大了,凭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很难转过来。
这位哥们在申请转岗的时候,想得更多的是职位的升迁,待遇的提升,对岗位的物质需求高于对岗位的兴趣。
所以,在梳理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不要过多地想到待遇,物质(当然,这些也是不可缺少的考量因素),而是要反观自己的所好和能力,中国传统的“反观于己”是很有道理的。自己所好的才是自己的竞争力。
在转岗的时候,其实自己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分析师,问自己心中何所求。身在职场的朋友可能有这种经验,主动申请转岗得到批准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兴奋感。
对这种兴奋感,我们要细分,要静下心来剖析,这种感觉,如果只是表层的紧张,对即将投入新岗位时跃跃欲试的冲动,那么这种兴奋感是正常的;但如果这中兴奋集中在待遇方面,如果是因为更高的待遇和工资奖金,那就要反省自己了,我去是干什么?
物欲的冲动固然没有错,是刺激人上进的原动力之一,但有时候也会蒙蔽你的智慧,扰乱你的选择,转岗时候的“利令智昏”不是没有。
总之一条,你自己最擅长的和最喜欢的,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在梳理竞争力的时候,就从这个角度出发,不然就会梳得一地鸡毛。
从长度看转岗:要以整个职场生涯做考量
漫漫职场路,不要说转岗,就算是好几次跳槽,就不是稀奇事,职场人总是在转岗和跳槽中漫漫成长。
因此,职场上没有万全之事,因此这位哥们当时申请从内训转到人力资源的做法,也不可完全否定,他付出了三个月的时间去检验自己的决定正确与否,虽然在新的岗位狼狈收场,但也不能说一无所获,至少这些经历让他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
然而,在工作经验,职场教训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应该有一个全局观了,前面在职场上的挫折,倒退,前面经历过的转岗和跳槽教训,在某个时候可以成为今后职场路的衡量坐标。前面的可以悔棋,而越到后面,悔棋的几率越小,付出的代价也越惨重。
我认识的一位培训师,他说到他父亲的教训。他的父亲的学历为初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一所职业学校当总务,身份为技工。
要衡量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重视教师的文凭和职称,待遇大为提高,这位父亲于是提出要转岗,从后勤人员转为教师,经过很多的人事手续,也跑了很多趟教育局和编委,才如愿以偿从技工转为教师。然而,只有初中文凭的他,在教师职位上没有多少优势,没有授课记录,没有过硬的文凭,也没有教学论文,结果他在教职员工中是工资级别最低的,而且一直到退休,都没法转回技工。要他走上教学岗位,他又不具备这个学习能力了。
因此,在职场之路走到一定阶段后,尤其是30岁以后,就不要随便将转岗当成积累经验和教训的途径,这个时候的教训很可能成为你一生都挽不回的教训,这个时候的经验,就算你明白也用不上了。面对一次转岗,就一定放到整个人生的坐标上,或者整个职场生涯的坐标上来衡量。
就像以上那位老先生一样,虽然职场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但有些技能学习起来可能已经力不从心,职场门槛是用来跨过去的,但不一定是给你跨过去的。三思啊。
当然,说这些不是要你退缩,而只是要你考虑,不要因为冲动而踏错步伐,也不要因为犹豫而丧失机会。
专家意见:人生的跨度与跨岗
职业生涯也伴随着痛苦。因为很多痛苦并不在于选择本身,而在于可选择的项目参差不齐,很难横竖向比较得出最优化的科学结果。
换岗随时在发生,有人风光有人哭,成功与否似乎全凭运气,其实也看个人特长和客观形势,拿着上一个没有挑战的成功经验换了岗往往不好使,乔丹从灌篮高手转去做橄榄球员被人哄下场,无人能行行出众,决定转岗就是决定归零,没有归零心态,就不要转岗。
为什么转岗?人生价值最终实现的不仅仅是工资的翻倍增长,更多是人生经历与感受的可能性,有跨度的广,有深度的精,你求什么,你该比任何专家更清楚,所谓规划永远围绕个人追求而去,所有的“他人”都是自我生涯的装饰。
以往的积累能用,最好;用不上,不急,重新再来。其实,无论你转到什么岗位,人品、性格、能力与执着而顽强的韧性都是可以传承的资本,所谓人脉、资源、方法与技巧,这些,全是飘在个人能力之外的浮云,你当然可以乐在浮云里,当然也可以潇洒跨界云游。人生没有失败的旅行,但是有失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