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这已经成了当下中国职场人士普遍的焦虑。当压力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人所感觉到的焦虑,就从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变成了精神障碍疾病。在中国,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自杀未遂者中,近四成患有焦虑症。住房、工作、婚姻等成为引发城市居民焦虑的主要诱因
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前不久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在过去一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能够见证中国上班族巨大压力乃至“压力山大”的各种证据,无论直接还是间接证据、微观还是宏观证据,无疑都十分丰富。比如,普遍超长的工作时间,比如,每天2-3小时公交或地铁,比如,每天最多6-7小时睡眠,比如,吃着三流的餐饮,呼吸着二流的空气,却承受着各种一流的价格。有调查显示,中国职场人士每周工作时长超过40小时的达76.3%,其中28.8%超过50个小时。
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下,不少上班族都在找寻各种方式宣泄和释放,如今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学跳神曲《江南Style》的舞蹈或者来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就连身为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也难以抵挡其吸引力。联合国微博18日发表了一篇图文微博,以潘基文的口气说:“他们让我跳《江南Style》。元芳,你怎么看?”配图则是潘基文正站在桌旁打电话,右腿微曲,似乎随时准备大跳骑马舞。
《江南Style》为何能够如此火爆?对此,韩国有研究称该神曲内在有“科学”成分,可以让人听后感到愉快、兴奋,可以用以治疗精神疾病。不过,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陈祖辉看来,该神曲能让听者得到精神层面的放松,《江南Syle》和“元芳,你怎么看”之间有着某种共性,即都市人心理压力大,亟需找到释压突破口,神曲和神语恰好符合了这一需求。
媒体工作压力排名居前
如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读者或者观众感受到的可能只是频繁的节目、栏目改版,扎堆的新闻现场拼抢,而对媒体从业人员来说,竞争的激烈,表现在对社会肩负的强烈责任,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把握上。而同时,也体现在每一篇稿件的评价高低、每个月工作量的多少上。
经过调查,记者们一怕被淘汰,二怕线索不够,三怕完不成任务。32%的记者认为,工作中的担忧来自知识储备不够,怕被淘汰;26%认为是信息采访源不多;17%则担心完不成任务。许多记者在采访中抱怨,觉得自己成了“码字机器”,常有被掏空的感觉。而一些资深记者有时写了稿子见不了报,也比较苦恼。
据调查,有49%的记者一日三餐“有时规律,有时不规律”,36%长期处于缺觉状态,33%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偶尔感觉很累”。多数新闻记者感到工作压力大,有疲倦感,睡眠质量较差,食欲不振,视力差,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头痛、头昏和全身酸痛症状,而且经常便秘或腹泻。一半以上的新闻工作者处于患病、亚健康状态。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中,已死亡的在职职工平均年龄仅为45.7岁,因病住院的平均年龄为44.2岁。
为什么记者的身体状况那么差?有关专家指出,与记者的健康状况相对应的是严重的透支健康行为。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记者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锻炼身体、加强保健的意识。“该记记不住,想忘忘不了,看电脑就发呆,躺下睡不着。”一家电视台的女记者这样描述她的生活。她说,做电视台记者要比做报社记者累,白天采访,晚上做片,根本不可能有规律地生活,身体自然也受影响。
“熬夜写稿子,是常事。”某报社一记者说,记者的工作是不可能有规律的吃饭与休息的时间。有时候,为了配合版面策划的新闻,编辑第二天催稿,自己就得连夜在电脑前写。
“亚历山大”的背后
若将“你幸福吗”换成“你有压力吗”,估计不会出现“我姓曾”这样的笑谈。中国人面临种种压力,已是不争事实,看看街头那焦急彷徨的眼神、来去匆匆的身影,就不难发现时下中国人真的很忙、很急、很累。
房子、车子、票子,就足以让现代人压力不堪。买房买车是上班族们必须的“目标”,而看看中国各大城市的房价就会发现,大部分人几个月的工资可能才买上一平米房,很多人想做“房奴”而不得。
物价涨得比胡子还快,工资涨得比眉毛还慢,要想过得好,只有无奈地拼命硬干了。雷格斯的调查显示,“工作”、“个人经济状况”、“来自老板的压力”是中国人的前三大压力来源。谋求一份好工作,有一份稳定且不错的收入,无疑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可要有一份好收入,往往意味要付出更多,承受更多压力,在城市里,随时都会有人替换你。
国人逃离式的减压
37岁的唐先生,金融投资方向博士毕业,如今已是某高校副教授。他,也是某心理卫生中心的“老病人”。“如果这周的复查没问题,下周一就可以办出院了!”听医生这么说,病床上的唐先生陡然坐起,“啊?我不出院,多给我检查下嘛……”
医院的一套检查和辅助治疗设备,唐先生已非常熟悉。做完电刺激治疗,他熟练地拉过呼叫器叫来护士,“这东西等着用的病人多,我要赶紧还了”。跟邻床的患者相比,年轻的唐先生精神不错。他掏出一个最新款手机,熟练地在屏幕上画了画,“看,我的股票涨了,刚赚了一万元……”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看起来神采奕奕的“病人”,一年之内有半年都在医院。他说,呼吸内科、心内科……几乎把医院转了个遍,最终他被转到心理卫生中心,“他们都说我是心理疾病”。
做着让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唐先生却像厌学的学生样,有“厌班症”。他给自己找的理由是:“我是个很怕死的人,在医院住起有安全感”。他说,7年前,他曾遭遇过一次青霉素过敏,濒死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气紧、窒息,心跳加快,手心出汗……”
上课、做论文、出差、兼做个人投资……唐先生说,工作越来越忙,窒息的感觉竟出现得越发频繁,“但每次到医院检查,身体又查不出问题”。这种莫名其妙的“发病”折磨得他“贪生怕死”,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消极行为来自于压力
平时爱上网的江女士从去年开始迷恋起网购,一下班就呆在电脑前浏览各种购物网站,起初购物尚有节制,近来几乎看见便宜的商品就下单,也不管自己是否用得着。老公看到家里堆满的商品,非常头痛。加上网购过多导致入不敷出,两人没少为此吵架。江女士也觉得这样网购并非理性,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为此她找到某医院心理专家求助。
专家分析,江女士在一家销售公司工作,每天为完成销售业绩而四处奔波,同事之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她发现上网购物,在网上“血拼”能使自己忘记烦恼,于是将网购作为排解工作压力一种方式,并逐渐导致依赖,发展成强迫症。专家表示,“网购瘾”是职场人士精神压力大的折射。当心情压抑、压力积聚时,购物就成了他们解压的方式。
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激烈的生存竞争,现代人只能无奈地接受事实,透支身体。已经有很多年轻人面临“未老先衰”的尴尬,“初老症”已不是个新鲜词汇。除了身体素质下滑,中国人同时还要在竞争中面临精神压力。
日本知名经济战略家大前研一说,“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乏思考的社会现象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病。”被“GDP主义”裹挟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一大特征,这是货币化社会产生的原因,评价标准的单一化,让一切都有了衡量比较的标准。
面对压力积极减压
下午4点多,劲松桥一家健身会所里异常热闹,来健身的市民还真不少。跑器械区内、健美操房里,都有不少人在认真地运动着,健身操房、动感单车房里,人们更是随着快节奏的音乐,按照教练的指导摆出各种动作。一边看电视一边在跑步机上锻炼的张先生介绍说,他已经坚持健身两年多,虽然平时经常加班,但一到周末,他还是要来健身馆让自己出一把汗。
“《江南Style》和‘元芳体’都带有恶搞的成分,给压力下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口。”陈祖辉表示,时下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增大,工作、生活的变故常常使人们的不确定感增加,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宣泄和释放。
专家建议,处于压力下的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减压,培养业余爱好,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当面对各种压力时,学会科学减压,懂得行之有效的放松和减压方式。比如运动排毒,可以将负面情绪排解出来,还应该多学学“情绪管理”,关注物质财富,也要关注精神愉悦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