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市南汇区农委正在为顾澄勇申报"中国农民十大杰出青年"。不用说,顾澄勇的身份是农民。但在3年前,他可以不是农民,用传统观点来打量,他也"不该"是农民,因为他有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历。不过,2002年毕业时,他没有像他的同学一样到企事业单位去工作,而是选择了回乡、养鸡、卖蛋。如今,他是"阿强鸡蛋"的年轻负责人之一,业内知名人士。
"复旦(毕业)学子卖蛋",与前两年沸沸扬扬一时的"北大(毕业)学子卖肉"显然不同。在那个故事里,先透着一种无奈,而且赤裸裸地一把尖刀在手,有给社会"难堪"的意味。在这个故事里,"卖蛋"首先是顾澄勇自己的主动选择,当年,在面试了几家软件公司后他发现,自己对在计算机行业里的发展欠缺某种热情,而对于生活了20多年的农村,却有着深深的感情,目睹家乡养鸡业的现状,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一些事情;其次,他把专业知识运用其中,得偿其所。那么,"卖肉"是直呼,"卖蛋"其实浓缩了一系列内容。从性质上看,前者抗争的是现行人才制度,后者则颠覆了传统的"体面"观。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顾澄勇作出这种选择时,他的亲友、同学都不赞同,认为"随便找个工作,也比卖鸡蛋体面"。这种看法,未尝不代表着多数国人的观念。科举时代是"读书盼望为官早",如今,一纸大学文凭---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文凭,即便把功利成分都抠出去,也相当于一道鸿沟,起码应该与"农"字无涉。这样去看,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若与"卖蛋"之间加个等号的话,可不就"不该"成立?顾澄勇的"体面"就是这么"没"的。然而,如我们所看到,顾澄勇依靠科技,用新的创意和理念,走出了一条与父辈乃至祖辈截然不同的"卖蛋"之路,因之显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却正是他的"体面"。不仅如此,顾澄勇的成功,也恰恰印证了传统"体面"观的迂腐和落伍于时代。
引申来看,顾澄勇颠覆传统"体面"观的意义,还在于为高校学子提供了示范样板。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愈发呈现出就业难的趋势,其中一个"难点"恐怕正是自我定位失衡。不少学子按照自身学校的"档次"和专业的"热度"来决定取舍,高不成,低不就。这里面实际上就有"体面"问题,若因之泯灭了自己的志趣,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个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