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中,为了达成组织内部的协调一致,有大量的沟通工作要去做;
社会交往中,包括家庭关系里,“沟通”更是每天睁眼要做的事情。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该说的我都说清楚了,为什么还是与对方“沟”不“通”?
对方的话明明说的很有礼貌,很客气,可我为什么却感受不到被尊重?被理解?
于是,人们干脆崇尚“沉默是金”,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
人们认为真正有默契的团队,真正有默契的人之间,是无需多言的。对于人际交流间产生的冲突,大家是唯恐避之不及。
如果有冲突的存在,那怎么能说明沟通的双方有默契呢?怎么能说明彼此可以“沟通”呢?
当然是一团和气更能表明沟通的双方有默契;
当然是你的意见他(她)都同意,才能说明你们是“自己人”,你们是一个团队。
人们很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看重形式,仅仅只对字面进行解读。
这便是沟通障碍的缘起。
这里就会产生一个话题,关于“沟通”与“信息”的区别。
关于此,德鲁克谈道,
“沟通和信息是不相同的,而且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但它们又是互相依存的。
沟通是一种感知,而信息是一种逻辑。
因此,信息是纯粹形式上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是不具人格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
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作为管理者的你“说”了什么,下发了什么文件,传递的仅仅只是“信息”,“是纯粹形式上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
在不少企业,管理者的命令为什么常执行不下去?除了要正确的挥舞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以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组织中自上而下传递的仅仅只是“信息”,管理者并没有与员工沟通。
如此,管理者传达的指令很难获得员工心甘情愿的遵行,于是企业中猫捉老鼠的游戏总是频频上演。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在今天越来越民主、越来越个性化的文化氛围中,大棒吓唬式的管理,强压式的管理只会越来越彰显他的无力。
员工只有在认同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与员工的期望保持一致,双方能产生共同的感知,才有“沟”而“通”的畅快。
正如德鲁克所言,
“沟通可能并不依赖于信息。
事实上,最完美的沟通可能是纯粹的‘共同经历’,而没有任何逻辑内容。
重要的是感知,而不是信息。”
在企业中,在人际交往中,掌握再多的沟通技巧恐怕都是舍本逐末的行为,无法真正意义上扫除沟通中的障碍。
更何况有时双方之所以产生沟通障碍根本都与表达或倾听无关,而是结构性的问题,比如存有不可调和的,极大的利益纷争等,此时绝不是哪方说两句漂亮话就能解决的。
(原标题:沟通“和”信息“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