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现在不少年轻人从小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和训练,这会直接影响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在网上,悄然出现了一些自发的“学习小组”
“你好,在那边看到你,觉得你气质不错,所以过来认识一下。”如果你以为,用这种“问候+赞美+表明来意”的组合跟陌生姑娘搭话,是不错的方式,那很可能错了。在最近一本名为《魔鬼搭讪学》的新书中,作者“魔鬼咨询师”写下经验之谈:最好的开场白其实是最简单的“你好,我想认识你”,如果要加点什么,那便是善意的微笑。原来,跟陌生人搭话也有学问、也要学习。
早在2007年初,豆瓣网上就悄然成立了一个“搭讪学”小组,“魔鬼咨询师”正是从那儿起步,推介自己十余年来跟陌生人成功搭话的经验,不期得到了许多追捧。如今,这个小组已吸纳42000多名“搭话学习者”.有意思的是,有“搭讪学”,也有“反搭讪学”,另一拨人集结在“反搭讪学”小组,针对“搭讪学”推销的各种技巧,见招拆招;“搭话学习者”们正好借着这些破解之道不断切磋、改进技巧。
待等学到一定层次,“搭话学习者”们终于发现,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独门秘笈,把心得简化为八个字便是:简单、直接、真诚、礼貌,而这正是人际交往的真谛。
80%中国人做不到的事
“魔鬼咨询师”说他在深圳地铁上曾跟漂亮模特成功搭话,更在商场、书店、校园与众多美女搭过话……不过,他话锋一转:搭话的目的并不只为结识异性,一次次遭遇漠视、白眼和拒绝,能让你最终认识自己。
豆瓣网上的“魔鬼咨询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他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主动开口跟陌生人说第一句话,80%的中国人做不到;这是讲究含蓄的东方文化的一种影响,而要摆脱它的压制,要打败的对手其实是自己。他认为很多人因此失去了最基本的社交能力―――搭话,更因此使自己前行的路变得逼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可爱与可贵之处就是喜欢搭话―――他曾总结说,自己的人脉资源基本来自主动搭话。在“魔鬼咨询师”看来,国人迫切需要学会与陌生人搭话,帮自己赢得更多朋友与机会,更养成一种开放的心态。
方便给别人,尴尬给自己
如果你想跟一个步履匆匆的姑娘搭话,上前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认识你,脑袋一热(或是脸皮一厚)就跑过来了”,还是说“你好,在那边看到你,觉得你气质不错,所以过来认识一下”?哪个更有效?以“魔鬼咨询师”之见,说自己“脑袋热”、“脸皮厚”绝对要比说对方气质好更接近实情,也更容易令对方接受。摒弃套话、假话和废话,用有趣的方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是一个重要理念和技巧:“最自然的方式,就是诚实地直说来意,至于赞美或恭维,根本不需要,或者说,直接表明来意本身就是一种赞美。”
跟陌生人搭话,被拒绝是绝对可能的。因此既然搭话,就该坦然面对被拒,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尴尬留给自己。而一旦过了第一关,说了第一句话且得到了友善的回应,接下来往往会变得轻松。“我们要正确理解‘聊天'.交谈的本质应该是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操控‘对方;我们不是推销员,可以跟每一个陌生人搭话,却没必要让每个人接受自己。”
“搭话这一课,你挂科了吗?”
一位“搭话学习者”在网上晒自己的故事:“大学时代的我,跟土鳖似的忍气吞声,从来不敢主动与人打招呼,怕一说话就露怯。
后来,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混在一堆同学里卖报纸卖面包,我基本从头到尾都站在路边发呆,一脸害臊,一声都不敢吆喝,一天下来,血本无归。毕业前,一位老师在毕业纪念册上给我留言:’毕业了,你还有一门能力挂科---搭话!‘” 如此情形,是许多年轻人的写照:熟人面前是话唠,生人面前一言不发。他们在网上自发成立“人际交往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等小组,抱团取暖,学习搭话,天真得可爱,却也悲哀得无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教授分析道:“现在不少年轻人从小缺乏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的锻炼。上了大学之后,突然间面对那么多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同学,很容易不适应。此外,网络让不少人找到了避风港。在网上,加入不同的圈子、小组,可以轻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从心理学角度说,与同类人交往比较简单、自在。可一旦脱离网络,他们就暴露出人际交往方面的欠缺。”最让叶斌担忧的是,在中国,传授人际交往能力的课程几乎没有,而欧美教育则很注重培养人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孩子从小就在学怎样与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打交道。他指出:“人际交往训练,大学可能是最后的课堂;而一旦踏进职场,人际交往障碍可能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