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以后,公司组织结构调整,那位领导被调离;九个月以后,薪酬制度改革,工资实质性增长。谈起这位同事,大家觉得再坚持坚持,一切都会好起来。表面看是耐心不够,本质上是信心不足。
人这一辈子,说到底,只能挣到你信的那份钱。
“信”决定了你最终要站立的位置,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行业公司,从做出选择那一刻,你未来若干年的收入,甚至最终财富就已经确定。
1990年,当时我们班70多名同学有13人考上大学。寒暑假回到家乡,每次同学相聚,都会就中国潜力大、还是国外发展好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虽然缺少现在孩子们出国游学、观光的机会,也没有可能看到太多相关书籍,但一点儿也不妨碍我们以家国情怀的态度、宏大叙事的语言,进行着如今看来论据苍白甚至意义缺失的辩论。很怀念那样的岁月和那时的同学,现在很难找到那种没有丝毫功利考量的思想交锋了。
毕业后,有几位同学远赴海外深造,然后留在了异乡。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转眼的功夫,已是人到中年。如果从财富积累角度,最终进入国内一线城市的当年同窗,无论在体制内外,都是国外的同学难以企及的。2010年左右,还有两位同学回到国内,选择了人生再出发。是国内的同学比国外的优秀吗?显然不是,但国运如此,当时就是相信中国已经步入快车道,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留下来,伴随着国家高速发展,收益增加也是必然。
什么是“信”?一言以蔽之,就是从不确定的状态中找出确定的理由。不确定性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确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挥自己认知的最大限度,找出确定的因素,并作为选择的依据。
有了这种确定感,我们的大脑会有强大的自我说服功能,思想的改变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现实的意义,从而引导我们可以持续地投入和努力,而这种专注本身就会创造出惊人的成果,甚至可以改变最初的现实。
职业生涯之初,需要慎重选择行业和公司,这方面的文章汗牛充栋,无需赘述。只是一旦做出选择,更需要的是相信并坚持。
信是一种思想态度,更是一种心智模式。对于现代人,做到真正的信却是日益艰难。一方面,多数人本来就没有信仰的经历,也就说从来没有完全相信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物质化社会的财富惊雷频繁炸响,即使身处经过再三思虑确定的行业和公司,一则小道信息都可能在内心里掀起滔天巨浪。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信与不信可谓天堂地狱一念之间。就如同两列逆向疾驰的火车,直接决定着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投入程度。信的时候更倾向于客观地分析、乐观地看待外界的人和事,成为即使看到天上的乌云也能欣赏金边儿的优点发现者。与之相反,如果信不足,灰色的东西就会占据心灵,使我们经常囿于主观臆断,不断放大矛盾和问题,心态愈加悲观,精神日益消极,逐渐变成问题导向者。
以这样的心智模式工作,即使可以做到暂时的全力以赴,也难以持久坚持,因为外在行为背离了内在判断,而人类恰恰是不能长期背叛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个心理学基本常识,可解释各种群体环境中的人浮于事和草率应付。这个时候,一旦工作上有个风吹草动,困难挫折,自己的感觉更是雪上加霜,离职是必然,更是早已注定的结局。这种思想状态,即使外界没有刺激,很多时候自己也会无端生事、无事生非,创造一些理由让自己的职业进程人为中断,无疾而终。人们不仅擅于伪装自己,欺骗外在的世界,更是喜欢欺骗自己,以期内外平衡。用负面的结局对应否定的判断,然后不断地自圆其说,终会过上自己期待的悲剧职场人生。
有人会说,我年轻又学历高,找一个新工作并不难。没错,对公司来讲这个阶段是你一生中性价比最好的时光。但请牢记,你不会一直年轻,当芳华逝去,高学历亦如昔日黄花。正因为如此,虽然离职本身无可厚非,但需要特别警惕和反思。辞职是个人自主的选择,但容易被不信的心智所蒙蔽。信与不信,不仅决定着你年轻时的工作成就,更预示着中年甚至一生的职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