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处理好“关系”被淘汰
“我还真没想到广州的竞争那么大。”刘思兵好几次重复这句话,“出过国也不再是优势,在我身上或许出国反而是坏事。”刘思兵告诉笔者,他本来已进入广州一家有名软件设计公司的第三次面试,但因为自己没有处理好和上司的关系而最终被淘汰。
原来,他认为软件设计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创新,每天早、中、下午都要打卡和写每天上交工作报告的制度让他抓狂。“如果一直在思考,定时要去打卡就会打断我的思路;每晚写总结的时间也浪费了。我还几次和上司提出,他都劝我不要妄想更改公司的制度。”
他认为自己顶头上司不懂,就在开会时直接向经理提出废除制度。会后上司以他的性格不适合而决定淘汰他,留下另一位中大毕业生。
“或许真的是出国太久了,不懂得在国内应该怎样为人处世,不懂得婉转。”刘思兵总结自己,对国内情况和公司制度了解不足,国内价值观、说话方式也不同。“没办法,要重新适应自己的国家,只有参加培训课程,适应社会。”
参加培训学习为人处世
刘思兵是听朋友介绍参加了专门为“海归”设置的培训班。“其实就是了解国内经济、社会,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等。我们也真的需要这些课程。”
据世界HR(人力资源)实验室对随机抽取的中国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早几年,我国一份“海归搜索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显示,只有57.5%的“海归”能在归国6个月左右找到工作,相当一部分“海归”不得不沦为“海带”(海待)。
广州一家教育机构负责人陈先生分析,随着出国留学门槛的一降再降,“海归”的含金量随之缩水,更多企业“要能力不要背景”;而年轻“海归”从校门到校门,回来后仍习惯运用欧美惯性思维待人接物,加之对国内办事程序不熟、缺乏工作经验等,使一些海归在短时间内无法和国内就业形势接轨,容易出现认知断档现象,变成“水土不服”。 一些教育机构瞄准这个商机,开设为了帮助海归们尽快度过“水土不服”期的“海归培训班”或者培训课程,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