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认为,大学生打工族的明显壮大,折射出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的积极就业观已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高校和雇佣兼职大学生的用人单位也亟须重视打工族,为其提供及时、必要的就业辅导和权益保障,以及相对公平的打工环境。
打工成为多数大学生“必修课”
连日来,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二年级学生郭彪在太原市各大社区和超市轮番支起“招生”大棚,热情、耐心地为居民介绍一所民办培训学校的招生信息。
“不差钱,主要是锻炼自己,为将来就业做准备。”家住太原市的郭彪说,暑假时间长,趁此时机打工,赚零花钱是次要的,关键是可进行就业“练兵”,以免几年后就业时对社会和工作一无所知。
记者采访发现,对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已略知就业之难的当代大学生们而言,自立求学虽仍是打工目的之一,却已让主位于“准备就业”。他们希望借打工亲入社会,体验工作乐趣与苦累,积累经验和阅历,为就业“未雨绸缪”。
对从小在父母庇护下成长的独生子女们来说,打工的种种劳累与挫折令他们感受颇深。
自大学一年级以来,山西财经大学二年级学生王薪蒙就利用假期在一家咖啡店打工。“每天从早站到晚,除了短暂的午餐时间,8小时不能坐、不能聊天。”王薪蒙说,这样的体验是他从来没有过的,虽觉有时疲惫,却收获到从未有过的充实与真实感。“这是以后就业时必然要经历的,我给自己打了个前战,多少有些心理准备了。”
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进入打工市场,短期工和兼职就业岗位明显紧俏。7月初,太原市青年创业中心曾举办“第九届大中专学生暑期勤工俭学专场招聘会”,共为学生们提供了3500余个岗位。然而对庞大的大学生打工族来说,这些岗位远远不够。
维权识骗也是大学生打工族的“必修课”
大量大学生打工者的出现,有效充实了用工市场。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大学生未谙世事和热心工作的迫切心理,竟为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学生成为其低成本的劳动力乃至骗财对象。
不少学生表示,尽管每次打工都小心翼翼,但仍难免陷入骗局。山西财经大学二年级女生小丁告诉记者,她7月中旬在一个网站看到山西一家酒店招服务生,便与一同学面试后被通知每个人买200元移动充值卡,说是领取工作服的时候会发公司内部手机,充值卡用来给自己备存。她们买好后回电,对方让她们把卡号的密码发过去。她发去密码后,对方又称要给她们办健康证需交150元,她们感觉有问题,要求对方退还电话卡钱,之后就被以种种借口推脱。
一些别有用心者竟登堂入室,进入校园甚至宿舍以招工为名骗取学生钱财。王薪蒙告诉记者,一个西服革履的男子就曾进入女生宿舍“招工”,称学生若在一个繁华地段发传单,每小时可得30元收入,但前提是每人先交200元保证金。女生们反复商量并报告老师后认为其中有问题,后由保安将其带走,才知此人果然目的在于骗财。
高校亟须为学生打工量身定做“防身衣”
记者采访发现,与大学生汹涌打工潮不协调的是,许多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常抓不懈,却很少为在校学生提供周到的打工指导和保障。一些就业工作人员表示,大学生打工由来已久,然而高校、劳动部门和用人单位相应的指导与保障却至今未能到位,应引起反思。
不少学生表示,由于学生暑期或平时打工较为分散,许多用人单位不与自己签合同,学生们希望能由学校或老师出面向用人单位提出要求,以书面合同为学生提供权益保障。郭彪说,打工时,最让自己感到无助的就是维权了。学生们打工多数只能有个口头协议,真若出事,对方不承认,自己没有相关证据,自身权益很难维护,只能自认倒霉。
一些高校工作人员认为,对于数量大、方向多的在校生打工族,高校的目光和动作明显滞后。山西大学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有老师说打工族多数工作时间短,即使受骗或被克扣工资,也不过八九百元,因此影响也不大。目前学校对其尚无有针对性的指导与保障措施,只由辅导员或院系教师口头提醒学生,希望学生自己多加小心。
“学生擦亮眼睛、多多留意是必要的,但高校的辅导和保障也必不可少。打工钱数虽少,却关乎学生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观感,更关乎今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孙丽萍分析说,打工形同学生踏足社会的“第一步”,在其今后生涯中都将留下难忘印象。若初涉社会便堕入骗局,难免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阴暗感,对其身心成长无益。
孙丽萍说,目前很多高校勤工助学中心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功能没能完全发挥。可优化和整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高校勤工助学中心的功能,在就业指导中心现有网络和用人单位资源基础上,对有短期需求的用人单位进行筛选后,也吸纳到一个平台上进行集中推介和展示,从而为学生筛除存在不良动机或可能布设骗局的用人单位。
山西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献忠表示,目前高校采取院系和班级教师集中会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内容灵活的打工辅导和提醒。山西大学将把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纳入在校生课程,给学生提供系统、全面、详细的就业知识,以使大学生打工或毕业就业时更加科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