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富士康新闻发言人刘坤向《华夏时报》记者承认确有此事,“因为富士康分流计划,员工以消极脱岗来对抗,但富士康不认同他们的行为,也坚决不会支持和赞同员工的这种方式。”
今年以来,以富士康为代表的深圳大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正处于业务下滑乃至亏损的困境,而不得不依靠减员来降低成本。相比之下,向来没有资源和资金优势的小型制造企业近几个月却小订单不断,有的甚至面临着招工难。
同样面临人工成本的攀升,大、小企业的境遇却如此迥异。对此,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制造企业人士均认为,这是大企业不得不进行转型升级所经历的必然过程,而灵活的小企业很少会主动升级,继续过着有单就做、没单就关的日子。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情况下,大订单缺乏,小订单不断的情况更为突出。
大企业裁员潮
富士康官方并不愿承认主动催促员工辞职一说,不过刘坤对员工最近放长假并不否认,并表示控制员工加班时间将是以后长期的行为。
日前,富士康国际发布最新财报称,因大客户订单不足,2012年净亏损3.2亿美元。这也是自2005年上市以来,该公司遇到的最大亏损。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苹果、诺基亚、蓝莓等大客户订单的减少是富士康国际亏损的重要原因。
作为全球代工企业的龙头老大,富士康所面临的困境,极具行业代表性。
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研究员张适告诉本报记者,手机、电视、笔记本这三年的产量增速都在15%以上,规模太大,需求增长乏力,产能严重过剩。因此不止富士康没订单,与其产品结构类似的其他代工企业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全球第二大电子代工巨头——新加坡伟创力公司也是如此。据其公司内部员工透露,去年12月份伟创力就在裁员,但今年随即又开始招人,一种内部说法是,这是企业节约成本的招式之一。新员工处于实习期,员工等级低,工资成本相对也低,而工厂生产线工作流程又简单,新员工很快便能上手,而且效率并不比老员工差。
同样,比亚迪也受手机代工业务拖累而一度陷入裁员风波。2012年,比亚迪集团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因主要客户销售欠佳,仅实现销售收入约174.73亿元,同比下降12.51%.
温家宝金融危机时曾考察过的德昌电机集团,有着数万名员工,近期也因订单下降开始缩减工程部人员。据其内部一位不具名员工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裁减的主要是负责马达图纸、物料图纸、客户项目等业务的工程部员工,“一栋设计大厦里,从2楼一直要‘裁’到5楼。”
此外,2012年巨亏28亿元的中兴通讯,去年四季度开始也已经启动裁员。一位已经于今年2月被中兴通讯裁掉的员工告诉本报记者,从2012年年报上看,员工总数少了不到1万人,但去年还招聘了七八千个应届生,加起来至少裁减了1.5万人以上。
深圳高新投集团公司一位信贷担保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三年来,百分之六七十的制造企业利润一直在下滑,但资金需求却越来越旺盛,主要是借银行的钱来发工资,兑付货款,很少有扩充产能的资金需求。
本报记者近期从深圳多个中小型制造型企业了解到的情况也确实如此,今年小企业订单与去年相比略有回升,还在愁招不到工人,但大企业的情况就没有这么好过了。
深圳贸易工业局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受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的干扰,今年前两个月统计数据并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企业接单的具体情况,要等3月份数据和4月份广交会召开的表现才能知道。
转型的代价
一边是大型企业在忍受着亏损的煎熬,甚至不得不靠缩减人工降低成本,另一边不具备任何资源和资金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却在夹缝中觅得一线生机。
张适分析认为,这是制造企业转型的必然代价。例如富士康裁员,最大因素在于2010年以来的急速转型扩张。为了减少人工成本,富士康大举内迁,在河南、武汉、西安、山西、成都等省市跑马圈地盖厂房,但订单增长速度却跟不上。
而富士康近两年开创的“万马奔腾”自营渠道销售计划亏损严重,接近失败。但刘坤否认了转型升级的说法,他表示,富士康也在进行产业升级,但以什么策略进行,目前没有明确的计划,富士康是以制造为主的企业,这是公司未来一致的目标。
“大企业靠流水线运作,自动化程度高,一般不接小订单,因为做了也不划算。而小企业主要靠人工,不管订单大小,都愿意做。”深圳宝明电子科技公司一位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不同,大客户一旦减少,大企业运转成本显然要比中小企业高,而市场上小订单却一直需求不断。
只做外贸销售的深圳派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莎告诉记者说,欧美复苏缓慢,消费乏力,今年很少接到大单,但小单只能找小厂订货,大厂订货门槛太高。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坚分析认为,受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萧条影响,再加上近几年人工成本迅速蹿升,简单代工的制造业模式早已走到了尽头,制造型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这也是深圳乃至广东政府加快推动淘汰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必然结果。
因行业的不同,并非深圳所有制造业大企业目前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有订单需求的行业目前依旧在招工,但制造业的一个共识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将是大势所趋,只是勇于吃螃蟹的大企业最先经历转型剧痛。
面对IT、电子代工业务的下滑趋势,伟创力也正在努力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如今,伟创力盯上了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商机,正在图谋风电与太阳能企业的代工业务。
深圳市鹏基光电有限公司老板刘建文认为,船小好掉头。“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很少见转型的,要么就赚点小钱,要么就关门,要么就转行做别的,反正投入不大也容易转行。而大企业不可能说关就关,必须转型升级,现在很多大工厂裁员主要是订单不足,人力成本又高,所以宁愿投入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工。”
不过,小企业目前有订单并不代表生存环境就好,不少中小型企业老板向记者诉苦,“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而出厂价又难以提高,利润太低,没有技术资源的小企业转型谈何容易。”
深圳实创兴电子销售经理吴婷告诉记者,他们企业在规模上不大,只主攻3G上网卡以及模块等少数产品,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所以订单比较多,但利润确实很微薄。
香港施乐百控股国际采购有限公司李春安经常往返于浙江和广东,在他看来,以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浙江境况比广东好,一方面广东劳动力成本比浙江高;另一方面,广东最先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但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高科技,必然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升级没那么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