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女生依赖父母就业
在别的同学奔波于各个招聘会投简历、面试时,大四女生于晶却在寝室看视频、玩游戏。室友问她怎么不着急找工作,她说,父母几个月之前已经跟她说了,毕业之后就去银行上班。虽然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从来没有接触过金融方面的知识,但是于晶一直以来就是听父母话的乖孩子。这回找工作也不例外。
大四女生王芳的工作也是出于“父母之命”。王芳的性格比较外向、活泼,计划毕业后到北京去闯自己的事业。她的父母却想让她在老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不情愿,但是又不忍让父母失望,王芳就到父亲的单位谋了一份文职。工作一年,生性好动的她发现越来越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觉得整天坐办公室很无聊。
无论是于晶的“依赖性”就业,还是王芳的“被就业”,这两种现象在当前的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本次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约65%的女大学生找工作是听从父母之命,仅有约30%的女大学生会自己拿主意确定职业方向,还有约5%的女大学生,毕业时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职业方向。
在改换工作这一问题上,女大学生也表现得极为消极。调查中,近七成被调查者对听从父母意见所找的工作并不满意,而问及是否想换工作时,约5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现在就业压力大,还是先干着吧”。仅有32%的人选择了会换工作,并且不再听从父母之命,自己决定职业方向。还有17%的人虽然也想换工作,但是还是要“依赖”父母的帮助。
求稳定与就业歧视是原因
山东人才网总经理王志勇分析说,女大学生之所以“依赖性”就业和“被就业”,有一部分是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一部分社会因素。
王志勇说职业“求稳定”是这一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大部分家长认为,女大学生应该从事一些像公务员类的稳定工作。本次问卷调查数据报告也证明了:在这些“稳定”单位工作的女大学生,其中95%都是来自“父母之命”。
另一个社会原因就是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据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1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
小赵是某知名理工大学的研二学生,明年毕业的她今年就曾经去学校的校园招聘会上“热身”,提前了解一下就业形势。她发现,今年高校招聘的辅导员岗位全部都列出了,两个条件:党员、男生,女生的简历用人单位根本就不收。
小赵的学姐们告诉她,去年的要求还没有这么严,没有性别上的限制,但是今年却列出了只要男生的条件。学姐们分析,可能是今年的就业压力更大了,用人单位才会更挑剔。辅导员是个跟性别关联不大的岗位,女生其实完全能够胜任。
提前规划职业才能更自信
针对女大学生“依赖性”就业和“被就业”现象,王志勇说,根本原因在于这部分女大学生没有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时,不要过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压力。要明确个人的职业需求,并且相信社会会提供给自己机会,同时要自己积极主动的寻求工作机会。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女大学生在求职上能动性不够的问题。例如其中一题:假如在毕业之前,父母已经给你找好了一份工作,但是这份工作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不太好,你还会不会主动找工作?结果显示,仅有15%的人会主动寻求新的工作,其他的人则选择了被动就业。
对于社会中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现象,女大学生要客观对待,不要将性别与某种职业挂钩,择业时才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