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专电(记者葛素表、张未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轨制就业体系的过渡,目前我国一个以市场化为导向、多种所有制和城乡流动为特征的新就业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5月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式,开展了第二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的134个县(市、区),共成功入户访问7139位年龄在18-69岁的居民。
目前我国就业问题面临诸多两难选择:一方面人口基数庞大,造成劳动力供给过剩,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出现了局部的和一定时期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在此社会背景下,我国出现了有三个特征的新型就业格局。
第一,市场化导向的就业制度初步形成。调查显示,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初职的人平均在1.91个单位工作过,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初职的人平均在2.01个单位工作过,而2000年以后进入初职的人虽然工作年限较短,但其平均工作过的单位数量也达到1.58个,劳动力在市场中的自由流动日益频繁。
第二,非正规就业成为重要的就业形式。在被调查者中非正规就业数量占全部非农就业人数的49.8%,而劳动关系也日趋复杂化。在教育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越低,其人群中非正规就业者比例就越高。
第三,非农就业成为农村居民重要的就业经历。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家庭中,至少有63.8%的农村家庭成员曾有非农就业的经历,而目前仍有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家庭至少占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