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实践中,许多企业都建立了“先进”的考核体系,但事实上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设计出真正有价值的指标,考核对企业绩效提升的支撑作用非常有限,因为管理者往往忽略了绩效考核的真正目标:企业需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才能够生存、才能有市场竞争力?
绩效指标的设计中最突出的矛盾莫过于“量化”与“不量化”的平衡博弈。一般来说,定量指标确实具有简单明了、易操作、独立性较高、结果较客观公正等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定量指标并非管理者考核的必然选择和制胜法宝,因为,并非所有的指标都是可以定量考核的。
一、考核指标不能全部量化的原因
1.1 某些层面和方面不适用于定量考核。某些企业,如公用行业,它们的特征之一就是“服务”意义大于“经营”意义,这就决定了这类企业的绩效含义不同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单纯经济实体;另外,企业管理者的控制协调能力、发展潜力、组织领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也无法进行定量考核。
1.2 某些职位不适用于定量考核。如人事、行政、财务等职位从事的多是服务性的职能管理工作,内容多数难以量化,岗位职责缺乏数据表达的绩效指标,其产出的结果根据职能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通常会因很多内部人为因素影响产出的结果,导致考核执行者难以实施定量考核。如果一味地对这些职位的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只能是走进死胡同。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计陷入“量化”误区的表现误区
一:非量化勿考核
一:非量化勿考核
企业管理者中一直流行着这样一种绩效管理思想:“只有量化才能管理好”,否则,再好的绩效评价也没有说服力,甚至这项工作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殊不知,量化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使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通过整合员工绩效以有效实现企业目标。另外,企业的发展目标中很大一部分由于相对抽象且难以直接测量,根本无法用量的指标来预测和评价,如行业认同度、核心竞争力等,所以只能选取诸如销售额等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公司的发展,指标分解时也只能分解可以量化的指标。
误区二:考核指标越精细越好
为了实现企业某一时期的发展目标,企业各职能部门利用自身较为擅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出公司精细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而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组织,要实现的远、中、短期目标是什么?反而没人关心。其结果是,企业的长远目标要么缺失,要么发散,公司上下或迷失方向,或缺少凝聚力,造成很多部门和员工工作上的方向错误,越“正确”地做事,越偏离企业目标。
误区三:财务指标是考核关键
许多企业认为企业目标的实现与否,关键是看财务指标,财务目标实现了,企业目标基本上也就实现了。实际上,财务指标只是注重反映过去的结果,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状况则表现较少,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股东的价值取向,偏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决定要素――客户,也反映不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导致考核指标不能与组织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从而容易引发公司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短期化行为,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误区四:考核指标应量化到部门
多数企业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的实践思路是:制定企业目标之后,便设计好指标体系,再根据部门职能分工,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最后将指标量化,作为考核部门绩效的标准。考核执行者认为:只要把企业的所有目标均细化为小目标分解到部门,而每个部门都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么,企业的总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绩效考核需要做到可衡量,但可衡量并不代表一定要量化,面对那些难以量化的考核项目,不能搞一些形而上学的量化指标和量化方法,误导绩效考核量化观,滥用绩效考核量化法,可以考虑通过工作细化和流程化的方式来做考核。所以,绩效考核决不能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指标的设计更不能陷入“量化”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