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家西蒙讲过一个故事:小时候,他的远房亲戚发现在一种实验条件下,牛专门吃人提供的草,长势非常好。据此,亲戚策划了一个商业方案——把牛放到城市附近的湿地,把水抽干,种上这种草,一方面,牛可以吃上有营养的专供草,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湿地靠近城市,销售容易,不需要长途运输。然而,这个当时大家都觉得堪称完美的方案却毫无征兆地失败了。原来,牛被放到湿地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东看看、西啃啃,什么都吃,唯独不吃提供好的草,最终长得跟狗一样大,计划自然“破产”了。西蒙总结这个案例时,说了一句非常俏皮的话:牛有牛的计划,人有人的计划,牛顽固地执行自己的计划,结果使人的计划破产了。从此,西蒙告诫别人:企业的运作,一定要配置好“人”。
解开感性命题
“发挥一下想像力,把过去150年的历史以一出三幕剧来展示:第一幕是19世纪的工业时代,主角是工厂工人;第二幕是20世纪的资讯时代,大量生产成为配角,主角是知识工作者,特征为擅长左向思考;第三幕的帘幔已经拉起,就是当今的21世纪,可称为感性时代,主角是创作者。”
上述言论来自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克的《未来在等待的人才》一书。显然,西蒙与平克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感性侵袭的年代,牛与人都渴望在“工作”、生活中得到最自在的舒展。企业的大熔炉下,HR怎样配置或古板或乐活,或宽厚或尖酸的各色员工,搞定人们的感性、随意、抱团等秉性,构建牢固的组织体系成了一个看似宽泛难解的命题……
逻辑非至上
其实西蒙亲戚“养牛”的故事给了HR们很大的提醒,人力配置是一门社会性的探索,在这个领域当中,仅仅有逻辑是不行的,得把主要因素——“人”考虑进去。
在这个感性时代,牛有自己的想法,它们想尝试新鲜事物,而人这种高级动物,自然有着个体的独特秉性,这一切不能完全用所谓的经济法则或逻辑学来设置。人的动力不一样,心态、想法和价值观都不同,这些闪烁着灵性的自由意志,既可以是激发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也可以成为毁掉组织和规则的破坏者。
在大多数企业家眼中,有碍组织效率、不服管教的孙悟空似乎必须用紧箍咒严加防范、管教才是。然而,人才配置最理性的状态绝非压抑个性达到组织和谐,反之,对效率的过分追求和强调,事实上给“感性”时代的员工们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和痛苦,破坏了人岗匹配度。其实,我们在强调念紧箍咒时经常忘了唐僧的慈悲心,他对孙悟空是何等爱护,紧箍咒在大多数时间不过是个装饰品而已。
给个忍耐理由
在失败的“养牛”案例中,西蒙的亲戚如果再搞定一个问题,结果也许就会改写——面对花花世界,怎样给牛一个充分理由,让它们忍耐部分好奇,继续吃人种的草。
解开事事找逻辑分析的捆绑后,老板和HR该怎样让员工各司其职,不浮躁不悲观不疲倦呢?其实,我们也只需要搞定一点——给员工在岗位、在组织、在企业忍耐的理由。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奥恩做了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让志愿者完成一项长时间重复的工作,即把两排数字中相邻的数字相加,每张纸上需要相加224次。研究中没接受过催眠的主持人在等待志愿者把这项工作做了五个半小时,实在忍不住,甩手不干了。反之,接受过催眠的志愿者,在主持人暴怒撕掉他们的计算成果后,仍然坚持完成工作。当问及他们原因时,志愿者回答说,他们赋予了这种工作以重要的意义——把它看作是对自己耐力的一种测试。为了达到优秀者的目标,他们没人愿意放弃,“赋予工作以意义”令他们克服困难。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企业也一样。没员工会嫌工资太高、环境太好,但他们会抱怨企业文化欠缺、升职通道不畅通……事实表明,无论企业多优秀,也无法满足组织内每个员工的需求,即使是鼎鼎有名的苹果公司,员工们也会不爽自己的待遇。所以,要稳固组织,让每个员工安于岗位本分,就得在大家都抱怨“受够了”之前,给他们一个忍耐的理由——“算了,薪水还是算行业比较高的了。”“唉,不管怎么说,老板还是很关心我的,我还想晋升主管呢!”“相比其他公司的刻薄,我们单位人际关系比较单纯,没那么多勾心斗角。”……
尽管人是感性的,但哲学家尼采也说了,倘若“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员工向往更轻松、更自在、更高薪的工作固然存在,HR在稳固人心时,需要做到的不是限制想法,而是顺应员工的这种心理,探寻企业自身的优势,将它发散开,引申到员工的需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