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一个充满传奇的女子。当时本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单纯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孩,在对爱情充满憧憬的时候就那样的出嫁给寿王做正妃。而那个时候,李隆基最宠的人还不是被人们指责的红颜祸水——杨贵妃,而是他的武惠妃。一个精明美貌的女人,则天女皇帝侄子,武攸止的女儿。或许李隆基与我们想象的有些不同,在大唐皇帝的内心里对自己的祖母,有着很强烈的欣赏和景仰之心。他觉得他祖母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甚至是一位英伟的帝王。因此,他对遗着一点祖母和姑姑影子的武惠妃也有着强烈的好感和绵绵的情意。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病重,明皇决定去骊山过冬,第一次遇见杨玉环。偶然的邂逅没有花火,只是皇家一次例行的谒见而已。稚气明朗的玉环给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在那之后武惠妃最终的红颜早逝,让这位唐明皇在生活上没有了一个精神上的习惯支柱。这个时候的大唐皇帝就成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的写照。这个时候,作为儿媳妇的杨玉环再次出现在了皇帝的视线范围内。五十六岁的老皇帝偷偷地爱恋起自己的儿媳。这是“不伦”之事,即使在今天也要受到指诟,然而他终究还是做了。这其中,不只因为杨玉环是当世最美的女子,还有一个就是与他一样精通音律,是一个和他有共鸣的知音人。昔有伯牙摔琴谢子期,就可窥知知音对“音乐人”而言有着怎样地磅礴难挡的魅力,更何况爱情的魅力还远远不止于此。
李白说的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在则天皇帝之后,这天下又回归了李姓,难道这不算李隆基的功劳吗?!平韦后,清太平,大唐的煌煌岁月,浩浩河山,谁及得上临淄王李隆基的功勋?!即位后,一扫武周后期的积弊,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如此而论,史上他又比哪个皇帝差?!只是遇到了自己倾心的女子情不自禁地想过一过平凡人的生活。却被写成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其实,在彼此眼里两个人皆是普通之人,一对平凡夫妻罢了。他在她面前,他不再是君临天下的万乘之尊,而更像个意绵绵、情切切的少年郎,多喜而多愁的有情人;她在他面前亦不是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其中一员,更是一个等待爱,等待自己爱人疼宠的小女人。他俩的爱多数是平等的。卸下那些礼节后,她娇呼他为三郎,不是一个帝王,仅仅只是她的三郎。这样温馨平等的爱,是他在别的妃嫔身上怎么也感受不到的。他从来想不到年过半百之后他竟然能得到如此平凡却对他这个帝王身份来说不平凡的爱情。
于是,他不知不觉的就开始了爱屋及乌,赋予杨玉环所有亲近之人一份富贵。在他眼里这些富贵只是因为他爱着她,她应得的。在世人眼里这份富贵却成了眼热的根源,连几千年形成的“重男轻女”的印象都转变成了“不重生男重生女”,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被平摊一点点帝王的宠爱。不知在旁观者眼里他们是否显得无知又愚蠢呢。
他的爱宠,她受之如饴。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被假设成了平凡普通。所谓的红颜祸水,往往是无辜的。像幽王裂帛,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都不是褒姒要求。她不笑时,这男人已经发了痴,她轻启朱唇,似有若无地那么一笑,帝王却早已为她疯过数百回。玉环同样如此,她不为家里人讨官,却是有那皇帝忙不迭地封赏个遍。所有的过错,并非玉环一人之错,只因为她得了三郎的专宠,只因皇帝的爱屋及乌。而她则是个不涉时政的娇憨女人,不幸的是,最终政治风云,意料之外。自古后宫不得干政,所以她身在福中不知祸,更不会知道自己身系天下苍生。这,就是所有“红颜祸水”的悲哀吧。
假设终归是假设,温柔乡梦醒之时,李隆基只能是那个大唐皇帝,杨玉环也必须承担她所应承担的政治背景。
所以在“六军不发无奈何”之后,她知道了:是我误了你,三郎!所以纵使“宛转蛾眉马前死”也一无所怨。只求三军齐发,护你早日回长安。
长恨歌,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又怎能表达得透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时隆基的绝望,“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悲恸,“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悲绝……就算让临邛道士以精诚致魂魄,让太真“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却也只能无奈的“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只是不知道,如果在最初,两人从来不曾相见,相识。一个继续做他的千古明君,另一个继续是衣食无忧的寿王妃是不是结局也就不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