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族”们的自嘲,进入了静安区文化局工作人员的耳中。“蛋白族”们急需文化娱乐的“脱贫”。在成功解决白领午餐问题后,静安开始专注于打造“白领文化晚餐”项目,帮助“蛋白族”们寻找回生活的质感。
无奈,白领深陷“浅表式娱乐”
自嘲“蛋白族”,并非情绪化的宣泄。两年前,区文化局针对区域内年轻白领的文化娱乐生活展开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静安白领首选的文化娱乐形式依次为:看电视、逛街购物、去KTV唱歌、玩电脑游戏、玩桌游……这些文化娱乐活动中,有两项是“宅”在家里的封闭式娱乐,其余的也大都属于消遣,对丰富个人情操与生活并无多大帮助。
“蛋白族”的“浅表式娱乐”一度让区文化局局长张爱华很是忧虑。他说,静安税收的60%以上来自于这些高端商务楼,而这些楼里的生活者、工作者主要是白领,如果不能服务好这一群体,静安的持续发展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从谈起。
其实不少白领都在调查中呼唤“让生活更有质感”,也渴望文娱生活更“文艺些”、更“厚重点”,却苦于师从无门、拉不到伙伴。“嗅”准了白领的特点和喜好,区文化局开始悉心烹饪起适合白领的“文化晚餐”:针对时下白领青睐话剧的风潮,率先推出“市民剧场”品牌文化活动,通过设立学习、展示平台,让话剧爱好者在这里集结,邀请他们参与话剧创作、排练、交流,过把话剧瘾;他们还请来专业导演、编剧,手把手为白领指点迷津,并出资为优秀剧目展演搭建舞台。
质感,来自于“多面的自己”
两年来,“市民剧场”吸引了数千名白领参与,不少人从门外汉成了话剧迷,有人笑称自己“多了点文艺范儿,终于找回点生活质感”。一直关注白领生存状态的区文化局副局长黄泓这样理解白领所寻求的生活质感:“能挖掘出更立体、多面的自我。”
白领张嫣雯,一名腼腆的职场文案女。她说,工作以来,每天都紧绷着个脸,来回在“都市格子铺”之间,像个“纸片人”。她偶尔看话剧,也就是跟风潮看个热闹。一次偶然机会,张嫣雯来到了“市民剧场”,试着参演话剧,“原来我也有‘人来疯’的一面!”她惊讶地发现,一旦参与表演,自己就很“放得开”,哭啊、笑啊,生活中积压的很多情绪都能在这个小舞台上畅快释放。
经过专家指点,短短一年,张嫣雯成了剧场里的表演骨干。“话剧表演让我找到了生活的质感。”她说。
文化,可以让生活更立体
仅仅靠话剧,远无法满足所有白领的“质感”需求。在市民剧场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区文化局还逐渐推出了“爵士上海音乐节”、“非遗‘跟我学’系列活动”、“相声会馆”等品牌文化活动,并出资让社会化的专业机构来承办这些文化项目。
这些项目根据白领人员流动性大、时间紧的特点开设了多个时间灵活、场次灵活的班次,主动把菜单、报名表送进各大商务楼里。以“非遗‘跟我学’系列活动”为例,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网上签到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轻白领参加。“没想到,小吃里包含这么多民俗、文化寓意。”一些原先不踏进厨房半步的“吃货”就此着了迷。
张爱华说:“生活的质感,一百人有一百种理解;我们无法穷尽其所有,但我们相信,文化可以让白领的生活更多彩、更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