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老板情场失意,把气撒在员工身上,并以此为兑现工资的“必备条件”,这便诞生出一个新词——“骂工资”。挨骂,为讨薪挨骂,女老板的坏情绪倒是得到渲泄,但员工的尊严感又怎样补偿?“骂工资”,说到底,是老板情场失意的衍生品,却更是劳动者职场失意的标本。
法治社会里,要让劳动者体面地就业,有尊严地就业,不仅涉及到员工的物质利益,还包括他们的精神权益。物质与精神分离的权利是残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员工的需要难道还处于“最底层”?
“工资”两个字很辛苦。不久前,辽宁抚顺一家企业员工李先生上了一个月班,工资只有0.36元。事实上,因为“单位替他缴纳了保险”,他还欠单位 2.64元。“骂工资”、“负工资”,究其根源,是企业员工生存状态恶化的直接体现。权利一旦贫困,工资肯定疲软。尽管相关法律法规也在重新权衡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有了长足进步,但现实远未达到理想境界。
“骂工资”,是职场失意的标本。屈辱的利益,失意的职场。“折腾”员工在一些企业里并不鲜见:新员工入职培训课上“互钻胯下”,让员工当街下跪、跳艳舞……其中不少怪招有“侮辱人格”之嫌,直接侵犯了员工的精神权益。而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职场环境,就必须反思劳动者权益现状。这不仅反映出企业责任与资本良知,更是社会公共责任与良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