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朝八晚六奋战于职场,你会突然觉得身心疲惫,对工作失去有热情,只是凭着“惯性”机械地做事吗?
每天清晨起床后,你想到要去上班、面对一大堆工作上的毫无新意的破事,情绪就很低落?
走进办公室,看到周围的同事有说有笑,你的心情就会更加烦躁?
从周一开始盼周末,只要到星期五,你心情就会明显好转,但是一到星期日晚上,心情又跌入低谷……
如果有其中之一,你也许患上了职场倦怠症,心理专家称这类人为“职场睡人”。
教师、医护人员、保险代理、高科技研究者、新闻工作者等从业者是这类疾病的高危人群———
白领女性易患职场倦怠症
职业倦怠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源自心理的疲乏。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工作只依靠惯性,全无主动性、创造性可言。疲惫、困乏、厌倦、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这些都是职业倦怠症的特点。据网上一项最新调查显示,70%以上的女性白领感觉在工作中精力不济,甚至厌恶工作。教师、医护人员、保险代理、高科技研究者、新闻工作者等从业者是这类疾病的高危人群,“职场的睡美人”是对她们最好的注解。
“要不是考虑父母的一片苦心,我早就辞职了!”去年7月,梁嫣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了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某单位工作。因为要学习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她不得不报补课班重新学习。本来就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她,硬着头皮去重新投入学习,还要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工作,她渐渐对工作产生了厌烦。在工作中出现几次小失误后,她再也不愿去单位了,“就像小时候不愿意去上学一样,为了能不去上班,有时候都盼着自己能生场大病。”梁嫣说无奈地说,她担心如果自己以这样的心态工作,长期下去会不会导致精神抑郁。
哈尔滨市东方心理机构的李老师认为,职业倦怠症会因心理疾病导致生命早衰。起初只是患者身体上总是觉得累,而且变得容易生病,心情上抑郁寡欢,对一切都提不起劲儿,但是如果这种症状长期得不到缓解,就可能导致一些身体疾病。很多事实证明,心理过劳比身体过劳更具杀伤力。
职业倦怠症源于心理,不从根本上改善心理状态,很难摆脱倦怠情绪———
跳槽“治病”治标不治本
心力疲惫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过大、生活平淡乏味。很多人认为,如果换一个新环境也许可以改变这种消极的生活状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职业倦怠症源于心理,不从根本上改善心理状态,很难摆脱倦怠情绪。
“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份工作是适合我的。”小美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调研公司做调研工作,这份工作和她所学专业对口,又与她的兴趣相投,她一度非常喜欢。可一年年过去了,她发现当初的工作热情已消失殆尽,她觉得每天的工作都大同小异,提不起任何兴趣。于是她开始换工作,只要对新工作失去兴趣,她就另择它处。最后,她连工作疲于换工作,只能找个工作对付着过日子,用她的话说“转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过一天算一天吧。”
哈尔滨的小瑶从事软件设计工作,平时很忙,越是节假日越没得休息,长期像那些电脑一样处于机械运转中。倦怠情绪出现后,小瑶没在意,她也懒得在意,结果倦怠情绪日益高涨。在倦怠达到极致时,小瑶准备跳槽,心想换个环境,可能会好一些。她骑驴找马,却一直都没有找到称心的单位,综合比较发现,原来她目前的单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还是不错的。于是小瑶换了一个角度考虑,如果她失去这份工作,很难找到更好的。即便她能找到另一个更好的单位,能保证就都不会出现倦怠情绪吗?现在小瑶的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曾经倦怠的经历让她抱着一份感激的心,更珍惜现在的工作,每一天,她都过得更努力。
几乎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承受着一定的压力、疲惫感、偶尔的不公正与自我评价的失衡———
倦怠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
事实上,除了长期枯燥的机械作业会产生职场倦怠,还有很多原因会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比如:压力太大、极度疲劳、成就感低、预期所得与现实的不对称、缺乏强有力的职业动力……但是,职场中人,与这些搭不上边的,又有几人?几乎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承受着一定的压力、疲惫感、偶尔的不公正、外界与自我评价的失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职场美睡人”,关键就看我们自己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发生,以及我们该如何在职场中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
李老师认为,职业倦怠感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发展本身带来的局限,二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职业倦怠期,这是对工作压力、对外界压力的一种反应,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你觉得这份工作很累,对此感到乏味,此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地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如果真心不喜欢,趁着年轻早点转行,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愿意为之付出的职业。如果你觉得还是喜欢这份工作的,停下来,给自己放个假。也可以转移生活中心,拆解压力,在业余时间中找点其他事情做,让自己快乐起来,获得成就感,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就会带到工作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