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电话:0535-6730782
  • 微信公众平台
  • 个人求职客服
  • 企业招聘客服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热点 >调查称 近五成职场人曾遭遇招聘陷阱

    调查称 近五成职场人曾遭遇招聘陷阱

    来源:天津网 时间:2011-03-14
    核心提示:说起“假”,人们对其避之唯恐不及,现在市场上不仅有假烟、假酒甚至还有假招聘,一些不法分子借着招聘之名行欺骗之实。


      说起“假”,人们对其避之唯恐不及,现在市场上不仅有假烟、假酒甚至还有假招聘,一些不法分子借着招聘之名行欺骗之实。有多少求职者曾遭遇过招聘陷阱?面对招聘陷阱时是忍气吞声还是奋起维权?目前正值“金三银四”招聘旺季,求职者们可要擦亮眼睛,避免踏入陷阱。关注职场人的生存与发展,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智联招聘推出了3?15招聘陷阱特别调查。在为期两周的调查中,共有5000余名职场人参与了调查。调查显示,近五成求职者曾经遭遇过招聘陷阱。

      近五成职场人曾遭遇招聘陷阱,乱收费是最常用伎俩

      招聘陷阱形式多样,无处不在,很多求职者一不小心就着了道儿。调查显示,有48.3%的人曾经遭遇过职场陷阱。与2010年同期调查数据相比,这个比例略有下降。

      即使已经遭遇过招聘陷阱也仍要擦亮眼睛,不能马虎大意。调查显示,在曾经遭遇过招聘陷阱的求职者中,39.1%的人遇到1次招聘陷阱,31.5%的人遇到2次,甚至还有11.5%的人遇到过5次以上。特此提醒各位求职者,多多了解一些职场常识和假招聘的常用手段,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求职过程中保持警觉,避免陷入这些陷阱。

      求职者经常碰到或听说过的求职陷阱有哪些呢?调查显示,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如押金、保证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居于招聘陷阱之首,占到了70.9%;其次为街头“高薪”广告,占到了66.9%;再次为黑中介诈骗,占52.8%。在这里提醒各位求职者,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报名费或保证金。如果有单位向你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等,很可能就有问题。即使确认了企业资质没有问题,也应当在缴纳费用时保存好收据等凭证,写明费用明细,以备日后需要维权时使用。与此同时,也应当认清自己的实力,面对非常容易得到的高薪、高职位许诺要保持清醒。

      现实打败假设,遭遇陷阱者七成选择忍气吞声

      您是否考虑过在遭遇招聘陷阱后自己会如何应对呢?调查显示,没有碰到过招聘陷阱的求职者中,42.7%的人会考虑向报纸等平面媒体反映,25.7%会选择忍气吞声、以后小心,14.3%考虑在网络媒体如论坛进行揭露,9.6%选择与其据理力争,还有7.6%会选择向有关部门如工商、公安、劳动管理部门反映。

      然而职场人在遇到招聘陷阱后的实际选择是什么呢?调查显示,68.8%的人选择了吃哑巴亏,忍气吞声,以后小心。纵然求职者对招聘中的欺骗现象深恶痛绝,但在实际遭遇招聘陷阱之后,一方面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了解,通常缺乏企业违法的证据;另一方面,维权行为耗时费力,求职者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与这些不法企业作斗争。所以只能在遭遇招聘陷阱时选择忍气吞声。

      此外,有11.4%的人选择了向有关部门反映;10.4%的人则选择在网络媒体上进行揭露;8.9%的人选择与其据理力争,想要捍卫自己的权利;这也显示出有部分职场人是敢于并能够维护个人的权利的。

      求职者求职心切经验不足成频繁被骗主因

      调查显示,逾五成职场人将求职者频繁遭遇招聘陷阱的原因归结为求职心切、经验不足,20.3%的人认为劳动力市场不规范是招聘陷阱频现的原因,还有10.2%的人则认为现在的骗术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目前正值招聘旺季,招聘信息铺天盖地,求职者纵然求职心切,也仍要遇事多三思。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踏入招聘陷阱呢?调查显示,求职者认为避免踏入招聘陷阱的三个主要因素依次为,选择正规途径求职,对用人单位信息进行仔细核实,认清自身实力不被天上掉下的馅饼所诱惑,分别占到了64.1%、58.2%和55.0%。

      知名招聘网站最受求职者信赖

      如前所述,逾六成求职者认为,为了规避招聘陷阱,应当选择正规途径求职。那么受到职场人信赖的求职渠道有哪些呢?调查显示,知名招聘网站以34.8%的比例成为最受职场人信赖的求职渠道。此外,传统的依靠熟人关系介绍和现场招聘会也是职场人信赖的求职方式。网络招聘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招聘方式,因其信息量大、迅速便捷而成为众多求职者选择的主要求职方式。但是互联网的信息量庞大而又鱼龙混杂,告诫各位求职者,选择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招聘网站,这些网站审核程序严格。

        【相关阅读】

        
    如何防范招聘陷阱

        
    面试官提要求或是“陷阱” 须提高警惕不卑不亢

         求职“陷阱”多 学校总结"十点"讲防范对策

    分享: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客服服务热线
    0535-6730782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2008-2022 烟台富美特信息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3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79号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