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了许多行业的凋零,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上海人口概况显示,2008年上海市外来人口总量首现减少趋势,外来务工人员在沪就业的难度增加,来沪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比上年减少36.5万人。同时也还有517.42万人继续在沪打拼。这两个数据给人带来的思考是:在转型的浪潮中,什么样的人将被时代抛弃?什么样的人能够急流勇进?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下面是三个学习者的故事,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梅菊琴:从普通打工妹到国际贸易“谈判专家”
梅菊琴现在是公司的“签单明星”,前年,广交会上她从中东一家公司手里拿下了一张50万人民币的合同;去年,她搞定了“菲律宾某公司长期合作项目的协议”和“泰国某公司几十万的合同”两笔大单子;在被称为“经济寒冬”的2009年,她仍然为公司拿到了数十万的合同。而在五年前,她只是一个怀揣着中专文凭的小姑娘,从宁波来到上海。
刚来上海的时候,受学历和能力限制,她每天做的事只是与工厂方面联系联系。看着外贸业务员陪着客户跑进跑出,然后带回来一张张动辄几十万的合同,她只能在旁羡慕别人。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同事说起某大学,带着好奇与梦想,她走进了学校的大门,报读了英语专业。
通过学习,她的底气足了,英语会话能力大大提高,给她带来了升职的机会。一次,在广交会上,一个老外向她询问业务,她壮着胆子跟客人攀谈了起来,从一般的问候说到公司的产品,她越说越流畅。这个场景让她的老板对她刮目相待。事后问她外语是哪里学的,怎么说得这么好。梅菊琴告诉他自己是某大学的学生,英语是在学校学的。老板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她就从一个普通的单证员变成了从前自己羡慕过的外贸业务员,也开始把订单一张张往公司里带。三年来,她与德国、波兰、爱尔兰、巴拿马等国家的公司谈判、累计签订的合同超过100万人民币。于是,她在公司赢得了“谈判专家”的称号。
王喜:山村少年上海逐梦
2005年,中专毕业的王喜,拎着简单的行李从贵州山村来到上海,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打工并没有给他带来富足的生活,看着周围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们,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读大学,做一名法律工作者。
于是,他在当年的秋天报读了某大学的法律专业。对于一个没有经济基础和任何背景的山村少年来说,选择了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这条路无疑是艰辛的。他把那段日子形容为“疯狂的”,在打工之外的时间里,他的生活被学校的学习所填满,他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学校、新华书店和图书馆之间。他的刻苦求学引起了学校校长的关注,当她知道眼前的这位勤奋的求学青年,克服了如此大的困难来到这儿学习,为的就是要圆大学梦,校长为之感动,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给他减免了学费,还免费为他提供住宿。
五年的学习生活,从专科读到本科,他不仅在学习上获得了丰收,而且在事业上也获得了成功。学习上,他已在报刊上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不久前还在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工作上,他从一名肯德基餐厅的临时工升职为见习经理,还被肯德基总部杂志社录用为文案编辑和策划人员。今年,他报名参加了硕士研究生的考试,他选择了一条继续求学的道路,我们希望苍天对王喜的付出予以公平的回报。
黄红杨:一位企业主管的心路历程
黄红杨曾是松江一家外资公司的员工,虽然从事管理工作,但对于如何做好这份工作不是特别自信,总感觉自已所学的知识无法应对眼下的工作,一些专业技术问题更是让他感到底气不足,只有专科学历的他,几次都错失了升迁机会。为了改变现状,他选择了读书,选择了开放本科。
刚开始,多年没进课堂的他,感到了学习的压力,一度想打退堂鼓。还是细心的班主任发现了他的问题,把他编到了学习集体中,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集体为“黄红杨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中,他得到了其他组员的帮助,他的高等数学得到小组成员老王的帮助,同时他也把自己企业中的具体个案拿到组里让大家一起来探讨。随着专业课程一门门被拿下,学习的信心恢复了,职场上的自信又回来了。
第二年,他大学还没毕业,便跳槽来到美资公司担任质量保证主管和技术主管。他帮助现在的公司获得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通过了一家英国大公司的审核,争取到了几十万美元的前期订单,同时也给公司产品树立了良好的质量口碑。他说从公司的角度,他是一名合格的主管,从自己的角度,他又是一名幸福的主管,而这些,都离不开他当时所做的一个明智的选择——进学校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