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大学发布的“职场性别生存与发展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就目前来看,亚洲范围内,职场中的“男女平等”虽然已经有所好转,但依然没有真正实现。
男女两性职场环境总体趋衡
【数据】据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为能力、品质和实践经验。这三者分别占到了41.6%、37.8%和15.1%,单纯考虑性别因素的企业不到2%。其中,仅考虑男性的约1.8%,仅考虑女性的为1.4%。在下属晋升问题上,领导优先考虑的依然是能力和品质,这两者占到了89.1%,而仅仅考虑性别的领导只有1.3%。对于女性特别关心的“发展机会”问题,本次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其中,58.2%的领导在分配任务时不会因性别而给予不同的发展机会。至于工资水平,74.3%的受访用人单位对男女两性实行一致的工资标准。
【解读】职场的性别生存与发展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并朝着平等和谐的方向前进。主要体现在就业、职务升迁、工资报酬、人际关系等方面。由数据可见,男女平等在我国职业领域取得了相当的进步。女性正在和男性一样,凭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进入职场,获得职务,得到晋升,实现社会和人生价值。
我国男女就业机会仍不平等
【数据】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在国内的职业分布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男性比女性高近10个百分点,而在商业服务业和办事人员中,女性则是男性的两倍及两倍以上。男性多为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而女性则多从事的是服务类工作。在职务方面,68.33%的女性是一般工作人员,男性则为47.91%。在业务项目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中,男比女各多7个百分点。而公司经理的管理职务,男比女则多5个百分点。显然,女性职务要明显低于男性。这一点折射到工资收入方面,本次调查对象中,收入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的男女差别不大,分别为32.7%和36.8%。但收入4000元以上的男性为37.5%,而女性则只有22.1%,相差15.4个百分点。而收入在800元到2000元之间的女性则明显高出男性14.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女性收入要少于男性。从发展机会来看,虽然58.2%受访对象认为不会因性别而给予不同机会,但仍有37.7%的受访对象认为单位会给男性更多发展机会,给女性的仅占4.1%。有多达74.9%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我国男女就业机会是不平等的。
【解读】现实状况离我们的目标——男女在职业领域享有同等的资源、机会、权利和尊严,担负同等的义务和责任,还有一定差距。倘若说我国女性获得了在职业领域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话,那么她们在职业发展上还有相当多的困难,还面临着“玻璃天花板”的阻碍。
多数人向往男女和谐的职业环境
【数据】根据数据显示,受访对象中,大多数工作人员,无论男女,都向往和谐的职业环境。其中,希望部门或团队里“男女比例协调”或“不介意性别”的,占74.4%。希望自己下属的性别比例协调的占47.6%。对于薪酬问题,如果男女同工不同酬,近七成的人觉得不公平,甚至其中37.5%的人表示不能接受。
【解读】在新中国男女平等制度和舆论的推动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总体上,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受教育水平、职位的群体,大都向往男女和谐的职业环境。男女两性大都希望工作环境宽松、平和,希望在工作中与异性配合,优势互补。
性别刻板印象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当前很多人认为男女性别差异已经模糊化,哪些是女人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已经没有很大的界限,职场中也出现了女强人的形象。但是,调查数据显示,职场中,依然存在较严重的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在选择下属方面,刻板印象比较突出。虽然有相当多的人不介意下属的性别,但希望男性下属多的占24.9%,女性下属多的只有3.4%。希望自己的副手是男性的占43.8%,比希望是女性的高出23.8个百分点。而女性比男性更希望领导者是男性。
【解读】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职业角色定位中仍在发挥着重要的模板作用。可见,“男强女弱”、“男将女兵”、“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仍在职业领域左右着人们的性别选择。无论是在现实层面还是主观层面,男性都占据着职场的主导位置。
女性在现实层面的弱势地位降低了她们对自身职业优势与发展的期望值,导致她们主动将传统的“男将女兵”的职业角色定位内化于自身的价值选择。反过来,这一价值取向又弱化了她们的职业进取心和竞争力,加剧了她们在现实职业领域的边缘地位。(扬州晚报)